
臺灣古早風景──鐵窗花,靠師傅們徒手凹出來!
文/辛永勝、楊朝景
在建築物尚未拼了命衝向天際的年代裡,三五層高的國宅已是相當新穎的設計,有更多的低樓層建築為了防盜選擇加裝鐵窗。然而防盜之餘多數屋主也希望裝設鐵窗後不減屋況美觀,甚至將吉祥寓意融入圖騰之中,透過工匠巧手發展出民居特有的鐵窗花美學。
往後雖一度因都市景觀、逃生安全等因素,使得有部分人對於鐵窗留下了「都市鐵牢」的負面印象,但仍無法否認這的確是台灣在戰後最常見且熟悉的建築符號之一,經過我們幾年來在台灣各地搜尋到的精美鐵窗影像,相信也足以證明了當時手工製作的鐵窗不只是完全功能性的醜陋牢籠,而是充滿巧思的民居藝術。
屢屢在拍攝過程中透過屋主或鄰居了解窗上故事,圖案鮮明的花卉蟲鳥或是內容明確的文字,總令人佩服老工匠們的巧手,更希望當鐵窗花圖騰成為藝術家、文創業者創意來源之外能有更深的了解。某日讀者來訊:「近日在網路上看見某鐵工廠替客戶製作屏風,以鐵窗花的元素組合而成……」隨即與鐵工廠數次電聯,終於安排時間北上拜訪。
鐵窗花阿文師
受訪者阿文師年約十多歲便接觸鐵工業,四十幾年前自基隆的一家鐵工廠開始學藝,正是經歷過學徒制的一批人。從事鐵工多年,隨著早年全台鐵工廠均有製作的鐵窗花沒落,轉而製作其它產品,近幾年與夥伴從事各類店鋪裝修案的過程中,不乏以老窗花翻新改造的案例,網路上瘋傳的鐵窗花屏風,正是某次工程中因為缺少舊料,阿文師決定憑著記憶打造出模具製造而來。
街道上圖騰多元的鐵窗,經過拆解皆由鐵條組成,通常是扁鐵(寬約 2cm,厚約 0.3~0.5cm)與圓鐵(直徑約 1cm)兩種。訪談間阿文師抽出幾道堆置在水泥地上的長扁鐵條,以電鋸將鐵條切割成一條條長度相同的線段,因為與電鋸高速的磨擦而熔出一小片薄薄的斷面凸出切口,還必須以打磨機將這些切口磨平,以避免製作過程或成品有刮傷疑慮。
拾起修飾後等長的鐵條,阿文師從鐵架上拿出一片厚實的鐵板,上頭早已焊上弧形線條,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樣的模具早年皆由工匠自製,如何為自己打造出堅固耐用的模具也是學徒生涯中重要的一課。
我們一直相當好奇,凹折堅硬的鐵條之前是否需進行加熱軟化,從現場準備的工具已有明確解答。
窗花的形狀,徒手凹出來的
阿文師以鐵夾將線段固定於模具上,徒手便進行凹折,看似輕鬆不費力的成形過程,阿文師提到:「你們沒有折過或許覺得吃力,但是我們當學徒的時候一天都要折上好幾百個,久了也就習慣了。」
看似乏味的準備工作都是為了加速消化訂單,製作鐵窗之前師傅會前往現場丈量,返回工廠後再指派給學徒施作,倘若屋主沒有特別需求,製作上通常先依照尺寸將框架成形,視情況點綴些許圖騰,此時平日準備的線條就能派上用場,如同彎勾的鐵條透過鏡射、對稱等擺法就可創造出愛心、羽毛等多款圖騰。
鐵窗花主要功能是用來防盜,倘若不考慮美觀、特殊性,又希望價格便宜一點,通常會選擇單純的垂直水平分割,所以這樣的款式全台灣幾乎都看得到。鐵窗製作上雖以手折為主,但零件除了套用模具凹折,也可用沖床機處理,例如:福祿、春、囍這類的文字鐵件就是透過沖床製作的,更以花盆跟蝴蝶流通度最高。
那個年代不像現在數位相機很方便,通常不會將做過的案例整理成型錄,頂多只會將常製作的款式用手繪方式留存方便與業主溝通,除非是櫻花、山形這類容易辨識的圖案,不然沒有特別取名。其實走在街上就像在翻一本型錄,鐵工廠為了招攬生意,有時候會在鐵窗裡加入特別花俏的圖案展現手藝,想安裝鐵窗的屋主也常會從街上選擇喜歡的樣式。
鐵窗易生鏽,需定期維護
當再度聊到為何鐵窗花會逐漸消失?阿文師提到兩個主因:「維護不易與費用提高」。早期的鐵窗原料「黑鐵」質地較軟容易塑形,所以可以凹折出花草、捲曲等各種圖案,但容易生鏽須定期維護,對於屋主來說相當麻煩。至於如何保養鐵窗主要還是「防鏽」,尤其裝設在室外的鐵窗長年面臨日曬雨淋,平均一、兩年就必須重新上漆一次,一般家庭往往趁著過年大掃除時以鋼刷、手持砂輪機除鏽,依序塗上紅丹漆阻絕空氣避免氧化,最後再塗上各色油漆完成養護。
製透過鐵窗花的圖案既然可以推敲出工匠派別與地方流行,我們在探訪各城鄉的過程中也會試著找出當地款式共同性,來到雲林土庫,從街道立面上許許多多窗花中發現相似的線條構成,經地方鄉親解說原來皆出自林師傅之手,為了瞭解更多窗花製作上的故事,我們立即前往拜訪。
鐵窗花林師傅
三十二年次的林師傅是雲林土庫鎮在地的鐵工師傅也是鎮上第一家鐵工廠,雖早已不再製作鐵窗,但早年作品遍及鎮上各處老屋至今仍清晰可見,然而林師傅最早並非從事鐵工,國小畢業後一開始學修腳踏車,兩年後才轉職學做鐵工,當時鐵工師傅只有傳授焊接技巧,歷經兩、三年學成後便自行開業。
談起鐵窗大概何時開始流行,林師傅提到約略日治時期就有使用鐵窗的習慣,那時的造型較為單純,通常由鐵棒排列而成,戰爭期間被鋸掉冶煉再製為武器使用,到戰後鐵窗才又漸漸出現。記憶中差不多民國五、六十年左右開始廣被使用,流行近二、三十年,時至民國七十五年左右,因為不鏽鋼窗、鋁門窗問世、工資提高,而且機器生產的門窗速度又快人工好幾倍,這種仰賴人工施作的舊式鐵窗就逐漸式微了。
為了方便我們了解鐵窗的製作工法,林師傅拿出幾組年代不一的模具,當中除了與阿文師慣用凹折弧線相似的模具,還有用來製作基本經緯線的工具。林師傅逐一介紹用途時,也向我們說起他製作鐵窗的習慣:「不論圖形為何,我都是先依照客戶窗戶尺寸將鐵條裁好,在地上排看看要怎麼交叉,然後用滑石筆在交叉處作記號、打洞,將鉚釘穿入後,再從背後把鉚釘打扁固定,基本架構完成再填入各種圖案,像手邊這朵花的圖案就是用各種不同的模具作出花苞、葉子等部位,這些不同形狀的料間也可以互相搭配組合,鐵花作好後就可以放到預留的框裡進行焊接。」
隨即我們問起關於焊接的程序,林師傅則說出了早年同行間的小祕密:「昔日因為容易電壓不穩,大部分都是用瓦斯焊接,有時候偷勾電線桿的電線來電焊,稍有不慎變壓器爆掉導致全庄大停電的經驗時有所聞。」
兩次訪談經驗裡阿文師與林師傅皆提到後期薪資上漲,若以現在的標準訂製鐵窗肯定比舊窗翻新更昂貴。然而言談間我們發現老師傅製作鐵窗花紮實的功夫並未隨著時間消退,倘若業主肯支付等值的費用、抑或是年輕一輩願意從頭學起,這樣的技術在供需平衡之下將來還是有復興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