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子力」熱潮──由抗拒女人「應有形象」而生
文/東京碎片
日本在每年年底有一項授獎活動,名叫「新詞.流行詞大獎」,即從當年流行的詞彙或句子、以及有人說起獲得關注的詞句中挑選五十個為入圍名單,並從中選十個授獎。這獎項雖由一家私人企業舉辦,但授獎儀式被很多媒體報導,全國馳名。
得獎的詞句很能反映當年日本的世態和社會動向,引起許多人的關注。但在日本社會,流行和過時很容易推移,大多詞句過了兩、三年就會被忘掉了。可是,這無疑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珍重紀錄,值得研究一下。例如,我查看該獎項官方網站,就發現了在這七、八年間的得獎詞句當中,不少詞句都包括「女」字。
「女」好像約在二○○七年以後開始很常出現於流行詞。舉一些例子,「歷女」[1]、「鐵子」[2]、「美魔女」、「靈長類最強女子」[3]等等。二○○九年入圍的「女子力」[4]如今不是流行詞了,現在成為很多人常用的一般名詞。同樣,二○一○年得獎的「女子會」[5]也成了一個常用詞。
「只供女人」商品也席捲市面
另外,這幾年來好像出現了愈來愈多的「女性」商品及服務。我看過一些財經報導介紹女人用咖哩店(供應蔬菜增多、少了量的咖哩飯)、比薩店(同前)、奶咖啡飲料(少了蔗糖,添加了風味,包裝做得女性點),還有看過一則廣告訴求牛肉「包含很多鐵質,有益於女人保持身體健康」。
有一些旅行社建議二十幾到三十幾歲的女人結伴去「女子旅」,很多文具店設置不小的專用商品架展覽一大堆可愛顏色、形狀的文具,聲稱「女子文具」,用力推銷。甚至看到一所男女同校大學的廣告上居然寫著「女子力向上計画(提高女子力計畫)」。此外,最近很多電視節目也取材於「女子」,採訪工作出色的,或者單身住在外國的女人,介紹她們的生活和人生觀。
為什麼現在與「女子」相關的事物這麼多了?可以推測,這些情況代表著日本圍繞女性的情況有了些變化,引起社會的注目。這是什麼樣的變化呢?
「女子」一詞之深奧玄妙
在此,我要談到有點麻煩的日文詞彙。現代日文當中,表達「female human」的詞彙頗多,是「女(onna)」、「女子(joshi)」、「女性(josei)」、「女の子(onna no ko)」、「少女(shoujo)」、「ギャル(gyaru,來自英文gal)」、「ガール(gāru,來自英文girl)」等等。此中,最為關係到這股流行的就是「女子」一詞。
在現代日本,「女子」一詞原本多在學校教育的現場使用。要說到學生性別的時候,都會用「男子(danshi)/女子」這兩個詞。為什麼不使用其他說法?因為其他說法分別附帶特定的形象,不宜在學校使用。例如,「女(onna)」一詞有時會令人聯想到性愛的領域,也帶有鄙視的詞感。而「女性」多用在商務、事務工作上,少見於一般對話裡頭。順便一說,上面兩詞多指成年女人。
說到年輕女人的稱謂,「少女」帶有一種詩意或文學性,在一般對話當中比較少用。「女の子」在口語中相當多見,但帶有暗示未成熟,不尊重人格的詞感。「ギャル」是英文「gal」的音譯詞,現在日本就指那群有特別時尚嗜好的中學生到二十幾歲的女生。來自「girl」的「ガール」大多連結其他形容詞,幾乎不以單詞使用。
而「女子」這詞,除了「年輕女人」之外沒有多餘的形象或詞感,在很多情況下可用。現在看到的「女」系流行詞,大多以「女子」或「ガール」為基礎。寫成「××女」的名詞基本上也是「××女子」的簡稱,念法是「xx-jo」,不是「xx-onna」。所以,這些名詞大多不是暗示性別作用的,更不是以歧視為目的的。
現代女子的兩種處世
回歸正題。我看上述的「女」系流行詞可以分成兩個種類,分別代表著現代女性的處世傾向。
一個是想要走進男性領域的傾向。上面所介紹的鐵子、釣りガール、山ガール、歷女、カメラ女子、モケジョ,分別指喜愛鐵道、釣魚、爬山、歷史、相機、模型的女性。這些原本大都是男人會喜愛的活動,現在卻有愈來愈多的女人開始享受男人的樂趣!這些詞包含這樣的驚訝和好奇。
另一個是上年紀也要保留年輕女生特性的傾向。「女子會」、「女子力」可以看作典型。這個動向在二○○七年左右開始明顯,因為這一年出現了「大人かわいい(otona kawaii 大人可愛)」這個名詞。「雖然是大人,還要長得可愛」這個拒絕成熟一般的態度,算是這種「女子」熱潮的基本思想吧。之後還出現「三十代女子」、「四十代女子」這些說法(不言而喻,就是「三十幾歲、四十幾歲了還可愛」的意思),同時,時尚、美容、甜點、飯局等向來屬於年輕女生領域的業界就開始向中年女性訴求,而很多中年女性也欣然接受這些建議了。
一群女性特別來享受男人領域的愛好,而另一群則拒絕成熟化。換句話說,她們都抗拒著日本女人「應有」的形象。我認為,這個意識就是最近「女子」熱潮的本質。
無言壓力限制女性的人生
我看,其背景有日本社會對女性人生持續施加的兩個相反壓力。
到三、四十年前為止,日本女性有一種模範人生方式,就是要趁年輕嫁給好男人,儘快生子(至少有一個男孩更好),一手掌管家務過一生。而到八○年代後半,這個共識就有了一大變化。開端是實施了「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此是以實現男女共同參與的社會為目標的法律,規定不管男女都應提供平等的工作機會。
自此,日本女性的傳統人生楷模逐漸崩潰了。她們開始接觸社會,與外人交流,由此得知更自由、更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媒體也開始介紹工作的女人、還有讓工作與生活兩全其美的女人,將她們當作新時代的女人榜樣。反之,向來那些「人生楷模」被看作沒有自由、也沒有價值的人生了。
問題是,日本社會結構沒那麼容易允許女人過這些新款式人生。很多女人依舊被要求演好傳統女性的角色,就是婚後不需丈夫的協助(為的是讓他可以埋頭工作、賺錢),力求只靠己力承擔家務、育兒、鄰居往來、看護老親。在職場,不少女職員也被要求從事古時候村落社會裡賦予女性的任務,如給客人和上司沏茶、在宴會上討好客人等等。
總之,現代日本女人被置於一種矛盾的狀態,一方面被激發活得自由的願望,另一方面被迫使保持舊式女人生活。聽說,世界經濟論壇於二○一四年公布的「男女差距指數」顯示,日本的男女平等程度在接受調查的一百四十二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一○四位。從此可以窺見日本女性依然處於不太自由的情況。
女人和男人的生存戰略
但是,日本社會的另一個變化提供女性一種一時性避難所了,就是生活、行動的個人化。
以往構成日本社會骨架的血緣、地緣等羈絆,現在變得相當稀薄。所以,人人都不太介意別人的生活方式,要是你的生活或行動與眾不同,也很少會遭受別人的責怪。另外,日本人的晚婚現象相當普遍,如今四十幾歲未婚的人並不罕見了。換句話說,現在女人可以不屬於家庭,持續作為個人而生活了。還有,她們透過工作可以得到不少收入了。總之,與昔日不同,她們可以享用純屬自己的時間和金錢了。
我推測,這些情況讓她們這樣想:那麼,我們要好好活用這個延緩期間,盡情享受時代為我們建議的「多樣生活」吧!吃喝玩樂不用說,旅行、習藝、還有為自己事業發展的學習等等,有太多事要做。就這樣,她們力求推遲回到日本女人的生活框架。我看,這就是現代女性「男子化」、「少女化」共有的行動原理吧。而她們這些面貌吸引了那些尋求新商機的廠商及企業,千方百計地做出所謂的「女子熱潮」。
再提一下,最近有不少的男人顯得被這些女子熱潮吸引,相反地進入了「女子」領域,開始享受吃甜點、保持健美等等。有位智庫人員將這群男人叫做「女子力男子」。
其實,日本男人也一直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即要求他們把所有時間和體力都獻給工作,只靠自己一個人的勞動來賺取維持家庭的錢。(有時,並沒有人迫使他這樣做,只是他擅自承擔這些義務。)但是,隨著日本社會和日本人意識的演變,好像很多人開始忽視這種「壓力」,要躲開這樣的生活方式。或許,他們這些意識演變以「女子化」的形式顯現了。
註釋
[1]指女歷史迷。
[2]指女鐵道迷。
[3]指日本女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吉田沙保里。她是二○○四年、二○○八年、二○一二年三屆奧運會金牌得主。
[4]指女性般的魅力或能力。
[5]指只有女性參加的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