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洛克率一眾推理名家,以推理小說與愛德華‧霍普畫作相互對話!

文/勞倫斯.卜洛克

愛德華‧霍普一八八二年七月二十二日生於紐約州上奈雅克鎮,一九六七年五月十五日死於他位在紐約華盛頓廣場附近的工作室裡頭。他傳奇引人的一生在此我不多加贅言,各位讀者若有興趣的話,請參閱蓋兒‧李文所寫的《愛德華‧霍普:私密的傳記》。(蓋兒‧李文另外也編纂了一本霍普的完整畫集,並為本書貢獻了她的一份心力。她所寫的〈牧師搜畫錄〉將畫家人生盡頭一段鮮少人知的精采插曲,以小說的形式寫出來,而她根據的則是自己第一手的親身經歷。)

但我離題了──而且這個毛病恐怕我還是會再犯呢。現在,且讓我先大略談談促成這本短篇故事集誕生的點子,以及為什麼會有十幾位知名作家願意共襄盛舉吧。

多年來,關於寫作的文章我已寫了不少,也談及各種點子萌發的過程,所以各位或許會以為我應該可以說明,這回的點子到底是來自哪裡。但這就錯了:我沒辦法。點子其實就在霍普的畫裡,他的畫已為我們設定好了前提、書名,以及一切,我根本沒有多加思考,便擬好了一份我希望能邀到稿子的作家名單。

幾乎每一位都欣然答應了。

這不是因為他們跟我有交情(雖然他們的確都是我的朋友),也不是因為他們無事可做,更不是因為我所能提供的區區稿費。愛德華‧霍普是唯一的吸引力。他們全都喜愛他的畫作;身為作家的他們,對他的作品都有極深的共鳴。

霍普的畫無論在美國或世界各地,都曾激起了強烈的迴響,這點自然毋庸置疑。不過我覺得他觸動最深的,其實還是習於閱讀以及寫作的人了。不管我們是喜歡聽故事還是喜歡說故事,我們都是最忠實的愛德華‧霍普迷。

而這,並不是因為他的畫明白表達了什麼故事。

霍普既非插畫家,也不是敘事型的藝術家。他的畫不說故事,它們只是在暗示──以強烈且讓人無法抗拒的方式在說:他的畫裡蘊含了故事,只等著觀者解讀。他展示出時間長流裡的某個片刻,鋪陳在畫布上;畫中確實是蘊含了過去以及未來,但將其挖掘出來,則是我們的工作。

本書多篇小說的作者做到的便是這點,而他們的成果也確實讓人驚豔。主題式選集所收納的故事往往流於雷同,因此只適宜隨機翻閱,而不適於一篇接著一篇的閱讀。

然而本書並非如此。這本選集所收納的故事類型多元,或者也可說並無類型可言。有幾篇是擷取了畫中某些元素,編織出與畫作相互契合的故事;而有幾篇的靈感則是間接來自畫作,作者發揮了自由的想像而構思出作品,也因此與畫作形成比較隱晦的關係。以我的觀點來看,本書裡面的故事只有兩個共通點:一是各有各的美妙特色,另外就是,它們都是源自於愛德華‧霍普。

我相信各位讀者都會愛上書裡的故事的。更何況,在閱讀的同時,你們還可以飽覽多幅美麗的畫作呢。

這其中也包括了展示於目次之前的畫作〈鱈魚角之晨〉;而且當然,各位應該會注意到,它並沒有相對應的故事。而這後頭,則又隱含了另一個故事。

原本要寫〈鱈魚角之晨〉的是一位知名作家。他熱愛霍普,也同意了要為本書出力,然而之後卻是不了了之。這種事難免發生,而發生了的話,也無須怪罪任何人。

不過,我們卻因此多出了一幅畫。我們當初已經得到了〈鱈魚角之晨〉的轉印權,也將它的高畫質jpeg檔放進飛馬出版社我們那位大人物的文件夾裡頭了。結果這位大人物點出──不無小補──這幅畫好像並沒有搭配的故事。

於是我便解釋了事情的源由。「無傷,」我們的大人物說。「這畫好美,我們可以把它印上去。」

「啊,」我說。「可是我們沒有可以陪襯它的故事呢。」

「那又怎麼樣?要諸位讀者自個兒發揮嘛。」

所以囉,親愛的讀者,我們在這裡便提供了第十八幅畫──頗具吸引力的作品吧?請各位好生看看,細細品嚐。畫裡確實是有個故事,對吧?有個就在等著各位來說的故事……

請說出來吧,不要有任何顧忌。不過呢,請別跟我說,因為我這就要退場了。

然而在我退下之前,我得先說幾句感謝的話。感謝愛德華‧霍普,當然,也謝謝本書的眾位作者。倘若沒有他的畫或者他們的故事,各位看到的就只是空白的書頁,以及孤單的書名了。

感謝夏蘭‧克拉克,是她尋到了張張原畫,並獲取了我們需要的轉印權。這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她做來是得心應手──運用了各種資源,展現出超高的效率以及笑看阻難的本事。

感謝丹尼‧巴羅──我的經紀人兼好友──他對這個出版計畫的信心以及熱情是始終如一的。

感謝飛馬出版社的克蕾波‧漢考克,是她一眼看出本書的潛力,而她──以及愛瑞絲‧卜萊喜和瑪麗亞‧費南狄──也自始至終都是本書熱忱的擁護者。

最後,則是要感謝我的妻子琳。三十多年來,她一直是我個人最熱忱的擁護者,而且她也很清楚什麼時候該說一聲:欸,你黏著這台電腦實在太久了,應該累壞了吧。何不起來走動走動,到惠特尼美術館去看幾幅好畫呢?

本文介紹:
光與暗的故事》。主編/勞倫斯.卜洛克;出版社/臉譜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名偵探的推手
  2. 對決

mooInk繁體中文電子閱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