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人經濟大國:新加坡
文/商業周刊提供
人工智慧(AI)若全面進入人類的生活,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2020 年,全球五百萬人失業:20 年內,美 47% 工作將被自動化取代;開發中國家三分之二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國際研究機構陸續預測。
不只先進國家,在台灣,一例一休上路後,各行業正加速導入機器人或自動化系統,降低人力成本上漲帶來的衝擊。例如,摩斯漢堡一月開始在各分店啟用自助點餐機,未來甚至不排除用機器人煮咖啡;富邦金控加速各部門自動化設備應用,布局機器人理財;老爺酒店則考慮導入自助登記住房系統。
「無人經濟」的大時代,即將到來。
如果未來食衣住行,我們接觸的都是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誰會是無人經濟時代的贏家?
帶著疑問,我們把目光鎖定在全球最勇於嘗試無人經濟的實驗國新加坡。
去年八月,新加坡領跑歐美,成為全球第一個無人計程車上路的國家,比同步在研發無人車技術的 Uber 或 Google 都還早;甚至,亞洲第一輛投入商業化的無人巴士也在新加坡上路。
新加坡如此積極擁抱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原因跟台灣相似:越來越大的人力缺口。
而新加坡為促進產業轉型,自 2010 年起限縮外勞進口,又使新加坡的缺工情況比台灣更嚴重,以住宿餐飲服務業缺工率為例,新加坡為 5.4%,台灣為 3.79%,再看批發零售業,新加坡缺工率為 2.9%,比台灣高出 0.6個百分點。
根據新加坡餐飲業協會統計,新加坡超過六千家餐廳和小吃店,九成面臨人力短缺問題、三分之一面臨經營困難。
2015 年,新加坡政府明確指出,必須用自動化、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來提升各產業的生產效率,其祭出至少約新台幣 1238 億元的預算,是台灣過去兩年無人車加上智慧機械製造總預算的 21 倍,其中亟需基層勞力的零售業、餐飲業,更是新加坡政府重點輔導轉型的產業。
本刊採訪團隊來到亞洲第一無人經濟實驗國新加坡,決定親身力行體驗食衣住行通通不假「真人之手」的生活。
「你的餐點到了。」在公園大道羅徹斯特酒店(Park Avenue Rochester)房間內,我接起客房電話,話筒傳來酒店客房服務機器人 Cobie 的聲音。掛掉電話前,我不自覺的跟它說了聲謝謝。接著打開房門,在螢幕上露出一個大笑臉的 Cobie 已站在我房門口,等著我輸入密碼取餐。
取出我的餐點後,Cobie 又逕自離開去搭乘電梯,回到一樓廚房待命,整個過程,完全不需要人類在旁監督,但最令人驚訝的,是它可自行跟電梯溝通,讓電梯停在指定樓層,過程中為避免撞到人,它還會說:「我要進電梯了,請給我一些空間。」
※ 本文摘自《商業周刊 第1533期 2017/03/29》,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