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Alan Light

富二代還是負二代?

文/商業周刊提供

「大家都說我是富二代,其實我是負債的『負』」,在一個企業家分享會的現場,一位中部傳產業二代苦笑著,道出了在場二代們的心聲。

眼高手低、浮誇奢華,當富二代成了負面標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眼中的富二代,其實是一個世代落差的現象:從四十五歲畫一條線,以下的人都可能是富二代,因為這些人一出生的基礎點就「比上(一代)有餘」,不管是家庭的經濟、人脈、國際觀、網路資源等基礎。

台灣的富二代現象早已全面化,不管在家庭或企業的傳承上。值得討論的是,當我們聚焦在富二代所擁有的資產時,也得同時看到他們所必須承擔的負債,這才算公平。這負債欄包括:青出於藍的期待、更激烈的同儕競爭、更匱乏的奮鬥動機……。

其中最大的負債,恐怕是上一代想加諸的成功框架。

這個框架方方面面,無所不在。在物質的使用上,上一代用的是四十年前的鐵桌子,即便身價百億還堅持坐經濟艙;在事業策略上,獲利率永遠比市占率重要,穩紮穩打是他們成功的鐵律;他們的口頭禪是,錢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他們的偶像是傑克.威爾許。

然而,富二代們說自己使用物聯網智慧辦公桌,不是耍酷,而是體驗新經濟;坐商務艙不為個人享受,而為廣結人脈;他們要做的平台事業,擴張速度比短期獲利重要得多;他們不認識傑克.威爾許,不羨慕比爾.蓋茲,他們崇拜的是連續二十年不賺錢,卻享有百倍本益比、市值挑戰全球第一大企業的貝佐斯。

舊成功框架有其道理,卻不見得適用現在,新框架看似有機會,卻未完成驗證。上帝很公平,上一代們面對的是零資源,但也相對零限制,富二代有了資源,但也同時有了框架的限制。

不管你是哪一個世代,台灣都進入了富二代全面接班的大浪潮,他們正在跟上一代的成功框架拉扯、拔河,少數人成功,少數人棄權,更多人還在奮戰中。但如何避免越來越多的富二代變成「負」二代?

我看唯有老人放手,新人謙卑,大家都多聽少說,開啟有品質的對話,新舊才有融合共創的可能,也才會是台灣之福。

※ 本文摘自《商業周刊 第1535期 2017/04/12》,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