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世上沒有壞孩子,只是壓力大了點

文/沈克爾博士

我因為工作關係,常往返加拿大、美國及世界各地,已經數不清見過多少孩子了。孩子各式各樣,但壞孩子,我從沒遇過。

孩子可能表現自私、不敏感,甚至讓人感覺似乎不懷好意;拒絕專心;動不動就大叫或動手推人;或者講不聽,直接對人充滿敵意⋯⋯。我很清楚這些例子不勝枚舉,因為我也是個父親。但是壞孩子?我從未見過。

我們都曾不假思索,就把孩子貼上「壞孩子」標籤,說他們「無法管教」、「沒救了」、「問題兒童」,或者使用臨床上的標籤,像是過動症或是對立性反抗症,無論你怎麼形容,都太嚴厲苛刻了。

有一天,我在街上散步時,遇到鄰居正跟他四歲的兒子出來蹓狗。當我彎下身子拍拍狗時,冷不防被狗咬了一口,那位父親苦笑著向我道歉:「阿方斯只是條狗。」但是他的小孩卻立刻斥責那條狗,還摑了牠的鼻子。那位父親見狀,火大了。狗咬人可以,四歲小孩打狗就不行了。我們都有可能會像這位父親一樣,一時激動,頭腦未經冷靜思考,就對小孩做出同樣反應。

孩子的種種行為,是因他們對身邊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像是聲音、噪音、注意力分散、不舒服及情緒等,無法在當下做出回應。但是我們卻把這些問題,視為孩子的性格或氣質。更糟的是,孩子自己也相信了。

若能以理解與耐心相待,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導向正軌,活出有意義的人生。但是孩子「難以管教」的刻板印象,卻會蒙蔽我們的觀點;為人父母的希望、夢想、挫折與恐懼,也會阻礙我們看清真相。別誤會我的意思:有些孩子確實比較具有挑戰性。但我們對一個孩子的負面評價,往往只是種防衛機制,也就是把我們碰上的麻煩,怪罪到孩子的「本質」上。這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反抗、防衛、焦慮或者退縮。但是事情不必然如此發展,從來就不是非得如此。

我曾經在一場會議上,跟兩千名幼兒園教師分享以上想法。有個聲音從後排傳來:「嗯,我教到一個壞小孩。他的爸爸也是個壞痞子,他的祖父更是壞到骨子裡了。」每一個人都笑了,我卻深感興趣。我想,「好吧,任何規則總有例外。我真的很想見見這個孩子。」於是那位老師便安排我去學校,跟她口中的問題小孩碰面。

當那個男孩拖著腳步走進房間的那一刻,我清楚發現,在老師眼裡的「偏差行為」,其實是「壓力行為」。他對噪音很敏感,在他坐下之前,就被房間外走廊上傳來的聲響嚇到兩次。還有,他會瞇眼睛,這表示他對房裡的日光燈很敏感,或是有視覺處理上的問題。他在椅子上扭動身體的樣子,讓我不禁想,硬木椅子是否令他難以坐直,無法放鬆。我發現真正的問題與生理有關。大人若在此時提高聲音或板起臉來,只會讓孩子更加痛苦。長此以往,這種互動成為習慣之後,孩子就會變得不乖或挑釁。

孩子的狀況跟家族成員有關時,更會如此發展。他爸爸跟他爺爺,在生理上也同樣這麼敏感嗎?他們在生活裡,也遇過成人對他們有類似的懲罰性反應嗎?這種反應很容易令孩子陷入麻煩,最後就印證了人們的想法:「你看,我就說吧,他是個壞孩子。」

從正確的角度看孩子
正在閱讀這本書的家長,或多或少都曾碰到下列狀況:我們全力支持孩子,不只提供舒適的物質環境,還提供他們獲得成功所需的生活技巧;可是,我們經常發現自己與孩子失去連結,因此感到挫折或生氣。我們知道孩子的行為毫無幫助、甚至有害,心想,他們為什麼就是不明白父母的苦口婆心。就像這位老師,我們有充分的善意,但這遠遠不夠。

自我調整的起點正是,對孩子的行為「重塑觀點」(reframing),也就是說,重塑我們對他們的觀點。這意味著從孩子行為中看見背後的意義,也許這是我們第一次看見。

當我在念研究所時,我的指導老師彼得.黑克(Peter Hacker)是名業餘的林布蘭特專家,有一回他約我去看林布蘭特的畫展。我提早到了畫廊,光是研究一幅自畫像就花了二十分鐘,我這輩子看他的畫,始終看不出什麼名堂。

彼得到了之後,問我有何感想,我說,就是看起來很模糊。彼得笑了笑,走了開來,低著頭看地板。他指向地板上一個小點,然後要我站到那個點上,再看一次那幅畫。當我照做之後,我眼前所見,真是驚為天人。那幅畫突然整個清晰起來。我立刻看到也感受到林布蘭特的天分所湧生的力量。

我一直很渴望能夠了解,為什麼這幅畫擁有驚人的藝術成就。我讀過這幅畫的歷史,知道林布蘭特在何時、何地創作這幅作品。我原本可能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每天都到博物館來研究,卻從未發現它的祕密,如果我一直站錯位置的話。

自我調整力會讓你明白自己該站的位置,像是如何看清楚孩子的行為,回應孩子的需要,並協助孩子幫助自己。這可以加強你們彼此的關係,但這並不是要你的孩子乖乖聽話,別再做討人厭的事、說讓人反感的話,或者別再製造問題了,而是會讓孩子的心情、專注力、交友能力有截然不同的改變,對人產生同理心,並發展出對孩子長期福祉有益的高層價值與美德。

這項技巧,是我們在深入了解「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後,所帶來的科學革命結果。「自我調整」這個名詞早已運用在千百種地方,但是,它在心理生理學上的原始意義,是指人們如何管理所承受的壓力。而「壓力」的原始意義指的是,所有需要我們花費能量去維持平衡的刺激。不只是我們熟知的社會心理上的壓力,譬如工作要求,或是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也有像先前提到,那個男孩從環境中接收到的壓力,譬如聽覺或視覺上的刺激;還有我們的情緒,正面或負面情緒都會造成壓力;我們覺得難以辨識的模式;妥善處理他人壓力的要求;對當代的許多孩子來說,他們在空閒時間所做或不做的事,也會造成壓力。如果孩子的壓力承載持續過高,他的復原能力便會受損,對於壓力源,即使是很小的壓力反應,也會加劇。

自我調整是一套有五個步驟的方法:(一)辨識出孩子何時壓力過大;(二)找出孩子的壓力源;(三)降低孩子的壓力源;(四)協助孩子意識到他在何時需要幫助自己,以及(五)協助孩子發展出自我調整的策略。

要清楚孩子何時壓力過大,或者什麼對孩子來說算是壓力源,並不容易,尤其是,當今的孩子必須處理許多隱藏的壓力源。通常,我們以為只要告訴孩子冷靜下來就夠了,但這做法從未奏效。
要幫助孩子自我調整,沒有簡易之道,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需求也一直在改變,上個禮拜行得通的做法,今天不見得管用。但是,一旦熟悉前四個步驟,你將能在孩子身上實驗,並找出哪種做法對孩子有效、哪種沒效。最重要的是,孩子有一天也能自己辦到。
 

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5個步驟,教出孩子迎戰未來的調整力》,立即前往試讀►►►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孩子只是卡住了:突破教養關卡,就要看懂孩子、協助破關
  2. 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練習:失敗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3. 超牢記憶法:記憶管理專家教你過腦不忘的學習力
  4. 自主學習,決定未來:從陪伴孩子到放手單飛的教養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