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夏至到了,酷暑來了

文/葉綠素

6 月 21 日,夏至。酷暑來了,飲食自然不能再按秋冬「菜單」來,否則很可能造成部分營養成分的不足和失衡,進而影響正常神經調節與免疫調節等生理機能,引發相關疾病。盛夏之際,除了講究飲食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外,這「營養經」究竟該怎麼念?專家表示,「依照『均、鹼、水』這三字訣就好辦了!」

均:營養攝入要均衡

胡雯副秘書長表示,夏天炎熱,人體出汗多,水分和礦物質流失大,同時人體活動增加,對能量的需求也較冬天為多,因此應注意膳食營養攝入的兩個均衡:

一是各種營養成分的均衡。對大多數人而言,只要不偏食、不挑食,注意好飲食中葷素、粗精的搭配,使蛋白質,維生素 B、E、C,碳水化合物,以及鈣、鎂、鋅等礦物質得到全面均衡的攝入,一般就能避免營養失衡。特別是可以多吃瓜果類應季蔬菜,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會比較好。同時,夏季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食肥膩。

二是進、出的均衡。夏季飲食的秘訣,同樣就是進、出平衡的原則,身體消耗多少熱量,就需要補充多少熱量,熱量不足會降低人體機能,而攝入過量則會造成脂肪堆積導致肥胖,對健康不利。同樣,夏季人體活動多,生理機能旺盛,消耗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也相應增多,這就需要了解自己缺乏哪些成分,進行針對性的飲食和營養添加劑補充。

鹼:多進食鹼性食物

據陳耀明介紹,人體正常狀態下,機體的 PH 值應維持在 7.3~7.4 之間,即略呈鹼性。機體 PH 值若較長時間低於 7.3,就會形成酸性體質,使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其表現為機體不適、易疲倦、精神不振、體力不足、抵抗力下降等。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人的機體健康就會遭到嚴重損害,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嚴重疾患。

需要提醒讀者的是,夏天人體新陳代謝旺盛,體內產生的酸性廢物較冬春季節為多,所以就特別需要注意一點:多進食鹼性食物,以保證人體正常的弱鹼性。這裡的鹼性食物不是指其本身酸鹼度為鹼性,而是在人體內分解代謝後呈鹼性,例如水果含果酸,呈酸性,但進入人體分解後就呈鹼性,這才是我們需要的鹼性食物。

鹼性飲品包括新鮮蔬菜鮮榨汁,大部分水果鮮榨汁。鹼性食品包括各種蔬菜和大部分水果。它們除了增高體內鹼性,還供給各種營養素,包括多種維生素、礦物質、酶、抗氧化劑、纖維素等,非常值得夏季多多進食。而可樂和各色汽水、酒類、牛奶和各色奶制食品、含糖分的甜品、點心、肥肉、紅肉(如牛、羊、豬肉)等,大多屬於酸性食品,不宜過多食用。

水:補水要及時正確

夏季氣溫高,人體汗液分泌旺盛,水分自然會流失比較大,因此必須及時補充水分。但是補充水分光及時還不夠,尚需注意「正確」二字。專家指出,符合衛生標準的礦泉水是夏季補水的理想來源,除了補充組織細胞喪失的水分外,它還能夠給人體補充一些隨汗液排出而流失的無機鹽礦物質,可謂一舉兩得。

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

此日民間行麵食,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說法。在西北地區如陝西,此日食粽,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在南方,此日稱人以驗肥瘦。農家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腊肉,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

有些地區,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飯,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說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

按中醫學的臟與臟之間的關係講「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從中不難看出心、腎之間的重要關係。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

在農歷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苦夏」。而且夏季蚊蟲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腸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飲食中有吃大蔥、大蒜習俗。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常易形成驟來疾去的雷陣雨,由於降雨範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唐代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名句恰是這種天氣的真實寫照。

※ 本文摘自《比你想像的更重要!夏天要按節氣養生》,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