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島到帝國、從無敵到日落:英國脫歐,來真的嗎?

文/王擎天

歐洲有一個與台灣地理環境相似,都屬於海島並且由各移民族群組成的國家,它曾在世界上扮演主導者的角色,這個國家就是英國!今日我們說的「英國」,大多數人聯想到的不外乎倫敦鐵橋、多雨的城市、迷人的英國腔,或是以倫敦為舞台的影視作品,範圍多不出英格蘭這個區塊。但實際上英格蘭只是英國的一部分,英國的原文全名為「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and Northern Ireland」,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與北愛爾蘭四個區塊聯合起來的王國,簡稱聯合王國(UK)或不列顛(Britain)。

所謂「要認識世界史,就需要了解歐洲史;要了解歐洲史,就必須瀏覽英國史。」即是由於它那引領世界且精采絕倫的歷史過程。大英帝國的興起與眾不同,它從一個島國不斷地成長、壯大,陸續超越西班牙、荷蘭等強權之後;終於在工業革命的契機下,將疆域擴張到世界帝國的規模,甚至成為最強大的帝國。直到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這個帝國,原有的殖民地紛紛獨立,使得大英帝國轉變為大英國協。少了帝國的光環,英國並未就此消失,它早已以另一種形式的霸權強勢引導世界,從語言、制度等層面仍然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直至今日,也因為這個國家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才讓後世一而再、再而三的挖掘與詮釋。

征服者初至:克爾特人(Celts)

西元前七世紀至西元三世紀,居住在德意志西北部、尼德蘭半島上的「克爾特」部落開始從各個方向渡海進入不列顛。這些克爾特人身軀高大、髮色淡淺、勇於征戰,並擅長製造武器與工藝品。除了登陸不列顛,在歐洲也掀起一股占領的浪潮,西至伊比利半島,東至巴爾幹半島,都有他們的征服足跡。進入不列顛半島的克爾特人,一開始可能以統治者自居,向伊比利亞人收稅,但時間一久,兩者混合,共同成為不列顛的原住民。

現代英國的雛形──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是亨利二世的父親安茹伯爵傑弗里五世(Geoffroy Ⅴ of Anjou)的綽號,相傳傑弗里是著名的美男子,他習慣在帽簷以金雀花作為裝飾,故得此稱呼,後來金雀花便成為安茹家族的標誌。金雀花王朝既是源於法國安茹公爵,因此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在246年的金雀花王朝期間,共有8位君王,英國的文化藝術在此時逐漸成形,中世紀最優秀的詩人喬叟生於這個時代,哥德式建築也在此時期盛行。此外,英格蘭議會成形於該朝,中世紀專門的教育機構──牛津、劍橋大學也建立起來了。金雀花王朝最後結束於英法百年戰爭與其後的玫瑰內戰。

不敗的都鐸王朝

歷經英法百年戰爭與終年不休的內戰──玫瑰戰爭(1455∼1485),英國境內淪於一片混亂的狀態。1485年,蘭開斯特家族的王室遠親亨利.都鐸(HenryTudor)在博斯沃思原野戰役擊敗了理查三世,取得王位,成為亨利七世,結束了長達30年的玫瑰戰爭,開啟輝煌的都鐸王朝(The House of Tudor),更為英國歷史揭開一個新的時代。都鐸王朝的君主,同時擁有蘭開斯特與約克兩王朝血統,但實際上都是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的後裔。

黃金時代來臨──伊麗莎白一世

不同於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王被評價為「血腥瑪麗」,繼任的伊麗莎白得到了高度的正面評價,她在位45年、一生未婚,將人生奉獻給英格蘭,開創了大英帝國的盛世。歷史上,伊麗莎白被認為是一個思想開明、心胸寬大的君王,她在迫害新教徒的瑪麗後即位,卻沒有以迫害天主教徒作為回禮,她對於政治上的考慮相當周延,不輕易大開殺戒。她在婚姻方面的謹慎,使英國不致與他國為敵,更在適當的時機為英國爭取到政治盟友。伊麗莎白一世藉由支持海外探險為王室賺取高額利潤,更在任內取代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經過伊麗莎白近半個世紀的統治,英格蘭不但沒有因為宗教問題而分裂,更成為歐洲最強大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在此時於北美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1588英西海戰──海上霸主換人當!

1588年7月7日,一支擁有一百三十艘戰船、八千名水手、兩萬名士兵及三千台大炮的艦隊從西班牙的港口出發,橫渡英吉利海峽,直朝大西洋上的島國英國而來。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擁有一個響亮的名號──西班牙無敵艦隊,強大的西班牙帝國就是在它的護衛下,稱霸海洋長達半個多世紀。面對強大的勁敵,伊麗莎白的艦隊司令霍華德和他的戰友──著名的海盜德雷克(Drake),指揮九十艘商船改裝的戰艦和海盜船,準備迎擊入侵英格蘭的西班牙艦隊。

起初西班牙想靠著船堅炮利的人海優勢一舉殲滅英國艦隊,但或許是上帝保佑英格蘭吧!倒楣的西班牙無敵艦隊一直沒有等到有利的風向;而英國由商船和海盜組成的艦隊規模雖小,卻擁有更先進的火炮,再加上風向等氣候因素的天時地利,英國艦隊利用靈活機動的特性,反而在戰爭中占盡了優勢。經過幾天的激戰後,正規的西班牙無敵艦隊不再號稱無敵,因為他們確已遭逢敵手,被英國人打得落花流水撤退了!雖並未將對手全數殲滅,但此次勝利象徵了十七世紀英國海上力量的崛起,屬於英國人的海洋時代即將到來。

「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為英國帶來了空前的繁榮與強大的力量,使他們擁有戰勝任何一場戰爭的實力。當與法國的戰爭結束後,英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無人可出其右的工業大國。到了1900年,不列顛帝國已經擁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帝國之內形形色色的人、事、地、物變化萬千,各地的地形、氣候、動植物、文化及民族不盡相同。英國國旗飄揚在北極的凍原、奈及利亞的叢林、南非陽光照耀的大草原及喜馬拉雅山吹著狂風的山隘。

維多利亞女王的殖民盛世

1837年,18歲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繼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年輕女王。她在位時間長達63年,史稱「維多利亞時代」,是第一個同時擁有英國女王及印度女王頭銜的君主。登基後不久,年輕的女王就向世界展現出她卓越的政治才華。維多利亞對於女王這個角色的扮演拿捏得恰到好處,她尊重既定的政治模式,沒有擴張王權或修憲的舉動,也不因為自己是未掌決策實權的虛位君主而忽視國會表露的尊重,她很清楚身為一國之君的義務及權力之所在。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是英國對外殖民擴張最為瘋狂的時期。為了擴張領土,英國政府不惜使用一切強奪、武力攻占、陰謀、收買等手段。

當「帝國」夢碎

十九世紀是英國最輝煌的年代!但到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大英帝國的地位也開始被挑戰。進入二十世紀後,大英帝國看似國土遼闊,但潛藏挑戰已經浮上檯面。新成立的德國與從英國獨立出去的美國已經在工業生產上超越英國,英國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這也象徵帝國走向末路。帝國經濟下降,英國只有放棄自由貿易,開始了關稅保護政策。英國長期以來都獨立於歐陸之外,一方面不受歐陸政治限制,又可以趁機操作歐陸政治,為自己牟利。這就是所謂的「光榮孤立」。但隨著德國挑戰升高,英國再也不能孤芳自賞,必須與他國合作才行。所以英法俄的協約國組織出現。

國際新局勢下的挑戰──英國強勢脫歐

英國加入歐盟一直以來都非心甘情願,但二戰後英國經濟衰退是不爭的現實,迫於現實的壓力,英國還是選擇加入歐盟。但即使如此,英國內部仍有無數的疑歐派不滿歐盟體制,2009年的歐債危機,英國身為歐盟重要的經濟體,當然要負擔部分的債務,英國人已經百般不滿;再加上敘利亞難民歐盟又要求成員國按經濟規模比例收納難民,總總導致脫離歐盟的聲浪不斷升高。英國脫離歐盟的民粹力量體現在英國獨立黨身上。

真正決定命運的時刻,落在2016年6月23日的脫歐公投。24日的開票結果震撼全世界!支持脫歐的票數達51.8%,脫歐公投通過。脫歐派欣喜落狂,但留歐派就不是如此了,公投結果加深了英國的分裂。直布羅陀、蘇格蘭獨立再起,英國脫歐的後續效應非常嚴重,大英聯合王國會不會因為脫歐而解體?全世界都在看!

mooInk繁體中文電子閱讀器

本文介紹:
無敵的末日:不敗的都鐸王朝&日不落帝國的崛起》。本書作者/王擎天;出版社/典藏閣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
  2. 足球帝國:一窺英格蘭社會的華麗與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