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Readmoo

父母無須十全十美,但須盡心盡力!

文/蔡穎卿

十年前,我寫了一本書叫《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這本粉紅小書使我成為一些年輕母親的朋友,她們不只視我為象徵性的母或姊,也常急切的對孩子提起我這個人。

有個小朋友,從三、四歲開始就經常聽媽媽說起未曾謀面的「Bubu 阿姨」,孩子因為媽媽的極力推薦,不只記在心裡,對我也自然有了莫名的好感;不只有好感,更把我的第一本書銘記在心。聽說,她覺得我的書名很有道理。

這小女孩慢慢長大了,從缺牙、口齒不清的小小孩,長成一個讀書識字的孩子。有一天她恍然大悟,對她媽媽說:「原來 Bubu 阿姨的書叫《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我還以為是《媽媽是最粗魯的老師》!」

我聽到這個因為未解人事而與自己有關的童心真言之後,忍不住大笑了起來。《媽媽是最初的老師》的確是生命中的實情與實景,但《媽媽是最粗魯的老師》也說不定是每一位母親難免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印象。在當足三十年母親之後,我已經比十年前剛出書時,又更能理解那些不得已的「粗魯」背後,實在所藏的隱憂與急切;我也更了解這完全不尋常的十年所帶來的生活改變,以及改變的過程中,母親們承受的壓力與期待。所以,我不改初衷的把第一本書《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從我自己養育孩子的故事,延展為每一個母親必然因為時間而擴大的影響力──《媽媽是永遠的老師》

對每一位初為人母或正在生活與工作中兩頭忙的媽媽們來說,我的年齡一看就隔閡了經驗上的可信度。也許有人會因此而認為,我所給的建議只是同情,並非了解;只可歸為前輩的意見,但缺乏現代的觀點。

為了主動說服讀者,我必須提出這十年來,我一直因為教導不同年齡小朋友的生活課程,而有機會接觸孩子,但更重要的經驗則是,在105學年裡,我同時擔任一個雙薪家庭的課後保母,負責照顧一年級的小男孩和三年級的小女孩,並打點他們上課日的家庭三餐。

我的角色真實說來,就是管家婆與課後老師的結合;更古典一點的說法,這個不分職的角色就叫「媽媽」。儘管這一年因為自己突發奇想的計畫,而使得我的生活與時間全都分割成片片段段,但也因為這種親近才得以深入了解,使我毫不猶豫寫下「媽媽是永遠的老師」這幾個字。我確信,這不是一種期待或教養趨勢;而是同處在競爭激烈、腳步迅速的社會裡,大家珍惜孩子唯一的方法;我更深信致力於這個信念的母親愈多,我們的生活與知識水準將愈迅速提高。

一個孩子能由母親啟蒙人生,當他生活裡最初的老師是絕對的幸運;換一個角度想,一個孩子的母親,能因為子女智能的增進而不斷鞭策自己成長,因而成為終身都能指點孩子迷津的老師,更是生命最高的祝福。

在《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出版十整年寫這本書,我心裡最大的願望,是看到更多、更多的母親,能因為自己永遠都得是孩子誠懇的好老師,所以用知識在心中打下一個個明理、堅毅的行動結;又因為跟孩子共處的方式有了不同的改進與實質的互動之後,而解開了原本鬱鬱於心中的憂懼之結。

十年前寫在書裡的那句引言,永遠都是為人父母前進與自勉最好的明燈:父母無須十全十美,但須盡心盡力!

※ 本文摘自《媽媽是永遠的老師》,立即前往試讀►►►
※ 聰明父母的教育錦囊,盡在天下文化35週年書展!立即前往►►►

延伸閱讀:

  1. 自主學習,決定未來
  2. 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
  3. 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