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閱讀易分心?電子書閱讀器拉回你的專注力
文/凱文.凱利
書本無邊無際的文化力量發自複製的機械。印刷機快速、便宜、忠實地複製出書本。屠夫也可以擁有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或聖經,因此不只上流社會人士,印刷書籍也照亮了其他人的心靈。
但到了現在,我們幾乎都變成螢幕的子民。螢幕文化就是不斷流動的世界,無窮無盡的插播、快速剪輯的影片及不成熟的想法。推文、頭條新聞、Instagram 的照片、隨便的文字和浮動的第一印象組成串流。概念不會獨立存在,而有錯綜複雜的關聯;傳達真相的不是作者和權威人士,而是即時由觀眾提供的片段組合出來。螢幕的子民自行製作內容,建構自己的真相。固定的複本不重要,流動的使用權才重要。
書本的命運值得細細探討,因為在眾多媒體中,書本會率先被屏讀轉換。屏讀會先改變書本,然後改變圖書館,接著修改電影跟影片,也會干涉遊戲和教育,最後一切都變了。
書本的子民覺得他們知道什麼是書:就是一綑裝訂起來的紙,可以從書脊拿起來。以前,有了封面封底、中間印出來的內容就算是一本書。列出來的電話號碼也是一本書,即使沒有合邏輯的啟承轉合。一堆釘在一起的空白頁叫做素描簿;大剌剌地一片空白,但確實有封面封底,要稱作書也可以。一張張照片印在一疊書頁上,叫做精裝畫冊,但裡面一個字也沒有。
現在書的紙張也不見了,留下的是書的概念結構——按主題將一堆符號結合成一種體驗,要花一點時間來完成。
既然書的傳統外殼要消失了,難免會納悶書的組織只能算是化石吧。目前文字有許多其他的形式,相較之下,書本無實體的容器是否更占優勢?
有些文學學者宣稱,在閱讀時,書本基本上就是頭腦前往的虛擬所在。這種想像的概念狀態,可以稱為「文學空間」。根據這些學者的說法,進入閱讀空間後,你的大腦運作方法與屏讀時不一樣。神經學研究的結果顯示,學習閱讀會改變大腦的迴路。閱讀時,你不會隨意略過、心不在焉地收集位元,而是醉心其中、全神貫注。
你可以在網路上閱讀好幾個小時,仍碰不到這個文學空間。你會看到片段、討論串、一點點東西。這就是網路最迷人的地方:五花八門的碎片不嚴謹地連在一起。但不加以控制的話,這些鬆散的碎片一下就不見了,讀者的注意力又飄到別的地方,遠離最重要的敘述或論點。
電子書閱讀器拉回你的專注力
獨立的閱讀裝置或許可以幫上忙。到目前為止,我們有平板電腦、Kindle 和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最出乎大家意料之外。長久以來,評論家一直認定沒有人想在幾英寸大、會發光的小螢幕上看書。他們錯了,錯得非常離譜。很多人喜歡在手機上看書,包括我在內。事實上,我們不知道讀書的螢幕可以有多小。有一種實驗性的閱讀方式,叫做快速連續視覺呈現,螢幕只有一個英文字那麼寬。就跟郵票一樣小。你的眼睛不動,只看一個字,這個字會被內文的下一個字取代,以此類推。所以你的眼睛讀到連續跟在前一個字「後面」的字,而不是一串文字。只有一個英文字那麼寬的小螢幕,要放哪裡都可以,讓我們可以讀書的地方擴大了。
使用電子紙的 Kindle 和電子書閱讀器,已經賣出 3,600 多萬台。電子書是一塊板子,上面只有一頁。按一下板子,就可以「翻頁」,這一頁消失變成另一頁。新一代 Kindle 的電子有背光,和傳統的白紙黑字一樣清晰好讀。但和印出來的字不一樣,有了電子書,你可以從頁面上剪下文字貼到別的地方,按下超連結,並與圖解互動。
我個人喜歡大一點的頁面。我想要跟摺紙一樣的電子書閱讀器,攤開來起碼和現代的報紙一樣大,或許頁數也和報紙一樣多。我不介意讀完後,花幾分鐘把閱讀器摺回口袋大小的一包。我想要在同一塊平面上,同時掃過長長的好幾欄,從一則頭條跳到另一則。有幾個研究實驗室正在實驗原型書本,可以透過雷射,從隨身裝置投影到附近的平面,看起來又寬又大。桌子或牆壁會變成書本的頁面,你用手勢就可以翻頁。你的眼睛瀏覽過好幾欄和很多列,享受舊時的興奮。
除了看書有了流動性,寫書也一樣。把各個階段的書本當成過程,而不是藝品。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書本比較像是「成書」,不光是紙張或文字。在形成,一本書是思考、寫字、研究、編輯、重寫、分享、社交、得到認知能力、拆分、行銷、繼續分享及在螢幕上閱讀的繼續流動——在流動中,產生了書本。書是成書過程的副產品,特別是電子書。成書的字詞和想法產生了錯綜複雜的關係,顯示在螢幕上的書,就是具體的呈現。讀者、作者、人物、想法、事實、概念和故事彼此連接在一起。新的屏讀方法會擴大、增強、拓展、加速、發揮功效和重新定義這些關係。
但書本與螢幕之間的拉鋸還沒結束。電子書目前的守護者有 Amazon 和 Google 等閱讀器公司,受限於紐約各出版社的命令,還有幾位暢銷作家的認可,都同意不讓讀者隨意剪下貼上內容、從書裡複製大段文字,或用其他方法嚴重改動文字,降低電子書的極端流動性。今日的電子書缺乏屏讀原作文字的替代性:維基百科。但不要多久,電子書的文字終究會解放,書本的真實本質將蓬勃發展。
數位閱讀讓看書變得更「自由」
Kindle 閱讀器與 Fire 平板電腦,首先展示出書本新產生的自由。讀書時,我可以用螢光筆標示想記下的段落(雖然有些困難)。我可以抽取標示的地方(現在還是有點費力),重讀我選出最重要或最值得記下的段落。更重要的是,如果我願意,可以和別的讀者分享我標示的地方,也可以看到別的朋友、學者或批評家在哪裡畫了線。我們甚至可以篩選出最受讀者歡迎的段落,因此能用新的方法來讀書。另一名作者細讀過一本書後,在空白處留下的珍貴注解若能開放,就可以讓更多人看到,之前只有收藏珍本書的人才能享受這種恩賜。
閱讀也變成社交行為。在螢幕上,除了分享書本標題,也可以讓別人看到我們的反應和筆記。今天可以標記一個段落,明天就能把段落連在一起。在正在讀的書上面看到一個片語,或許會聯想到讀過的書裡有相反的片語,兩者可以連結在一起,也可以把段落裡的某個詞連結到沒沒無名的字典、把書裡的場景連到電影裡類似的場景(以上都需要工具來找到相關的章節)。對於尊重的人,可以訂閱他們的邊注,除了看到他們讀什麼書,也可以看到書裡的注釋——顯目標記、筆記、問題、想法。
分享書籍的網站 Goodreads 上會舉行智力橫溢的讀書會,這種討論也可以緊跟在書籍問世後,透過超連結更深刻嵌入書中。有人引用某一段時,雙向的連結會把評論連到內文,內文也能連到評論。不出名的好作品也能累積關鍵性的評論,排起來就像維基的頁面,與原本的文字緊密連結。
書本間密集的超連結,的確能讓每本書都變成網路型活動。一般我們認為書本一直是孤立的個體,彼此不相干,就這麼一本本放在公立圖書館的書架上。每本書渾然不覺旁邊擺了什麼書。作家完稿後,就固定了、完成了。
在電子書與電子文本的新世界裡,每個位元都會互通消息;每一頁都會閱讀其他頁面。
現在就相互連接而言,我們頂多能把某些文字連到書目或注腳的原始標題裡。更好的話,可以把某個段落連到另一部作品的章節裡,但目前的技術還做不到。但我們可以在解析一個句子時,更深入連結到文件裡,讓這些連結變成雙向,書本就網路化了。
網路化書籍有個奇怪的地方,就是永遠不算完稿,比較像字詞的串流,而不是遺跡。維基百科就是編輯的串流,想引證的人都會發覺內容不斷改變。書本在時間和空間中都會網路化。
但何必還是叫它們書籍呢?按定義來說,網路化書籍沒有中心點,反而不斷變動。通用圖書館的單位不再是書,那是句子、段落,還是一篇文章?都有可能。但長一點的形式才有勢力。一切完備的故事、自成一體的敘事和已成定局的論點非常有吸引力。自然的共振會形成一個系統。我們會把書拆解成構成要素,將零碎的片段織入網路,但書本更高層的組織才是我們注意的焦點——殘留在人類經濟中的珍品。一本書就是引人注意的一個單位。或許有件事很有趣、有個想法很重要,但只有一個故事、一個不錯的論點、技藝精巧的敘事才讓人覺得驚異,永遠不會遺忘。正如美國詩人洛基瑟所說,「宇宙由故事構成,而不是原子。」
螢幕可以透露事物內在的本質。拿智慧型手機的相機對著某樣產品揮舞,就能知道它的價格、原產地、成分,也能得知其他買過的人給什麼評價。有了適當的應用程式,例如 Google 翻譯,手機的螢幕可以立刻把外國的菜單或路標翻譯成你的母語,保留原來的字體。或許也有手機應用程式可以用只顯示在螢幕上的行為和互動,讓絨毛玩具更加生動。彷彿螢幕能展示物品無形的本質。
攜帶式螢幕更強大、更輕、面積更大後,就能更深入查看這個內在的世界。走在街上時,拿著電子平板——或戴著神奇的眼鏡或隱形眼鏡——就能看到透明的圖層,解釋前面那條街的模樣:乾淨的廁所在哪裡,你最喜歡的物品在哪幾家店裡,你的朋友在哪裡消磨時間。電腦晶片變小,螢幕變薄變便宜,以至於接下來的 30 年內,半透明的眼鏡會在現實上加上一層資訊。戴著眼鏡看東西時,隨手拿起物品,那東西(或地點)的基本資訊就用套疊的文字顯示。如此一來,我們在螢幕上可以「讀到」一切,不光是文字。
※ 本文摘自《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