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卡斯:「一開始沒人認為星際大戰會成功。」
文/凱斯.桑思汀
盧卡斯說:「一開始沒人認為星際大戰會成功。」當《曙光乍現》上映之際,許多相關人員不看好。在製作階段,基本上乏人問津,許多福斯的高階主管對這部片跟導演很沒信心,一直希望盧卡斯別拍了。
值得一提的是,當盧卡斯跟工作團隊開始要把錢燒光之際,他被迫自掏腰包,把靠《美國風情畫》(另一部完全出乎意料的賣座片)賺的錢拿來填補財務缺口,否則整個拍片計畫可能半路夭折。這部片在眾人眼中顯得怪裡怪氣,實在毫不討喜。(機器人?原力?一個叫做歐比王的老頭子?光劍又是怎麼回事?)當福斯董事會看了初剪的片子,現場「沒有掌聲,甚至沒有笑容。我們真的很洩氣」。
即使到了最後階段,盧卡斯自己也並不認為這部片會成功,片廠人員大多認為「董事們毫無信心」。由於缺乏信心,福斯只在聖誕節播過一檔預告片,後來只在復活節再播放一次。
驚人的是,福斯似乎真心認為這部片連放映膠捲的成本都不值,拷貝數不到一百支,後來在觀眾爭相觀影時造成問題。盧卡斯自己遠比其他人樂觀,認為至少年輕人能愛看,票房能達到一千六百萬美元,跟一般的迪士尼電影差不多,超過這數字的機率只有「億萬分之一」。
「穿著狗狗裝的高個傢伙」
戲院的工作是了解觀眾的喜好,卻對本片抱持相當審慎的態度。福斯希望拿到一千萬美元的預付款,卻只拿到令人洩氣的一百五十萬美元。福斯自認那年夏天最有賣相的電影是《午夜情挑》,為了逼戲院對盧卡斯的新片感興趣,警告說如果他們不放映《曙光乍現》,就拿不到《午夜情挑》的拷貝。
若非盧卡斯的朋友李平克特(Charley Lippincott)對這部片深具信心,費盡心力推廣,整個行銷規畫就崩了。在李平克特的協助下,三十二家大多不怎麼樣的戲院接受了星際大戰,包括在舊金山還算有名的柯洛奈特大戲院。後來證明他讓柯洛奈特大戲院接受此片一事相當重要。
電影一上映,盧卡斯與妻子就到夏威夷度假,原因既在於他們需要放個假,也在於害怕看到媒體的負評。多年後,他說連朋友都「對這部片毫無信心,福斯董事會也沒信心……沒人喜歡」。
演員所見略同。飾演C-3PO的安東尼.丹尼斯說:「大家普遍感覺我們是在拍一部大爛片。」哈里遜福特說:「那個穿著狗狗裝的高個傢伙走來走去,真是好笑。」飾演達斯維達的大衛普羅斯說:「我們大多數人自認在拍一部很鳥的東西。」馬克漢米爾說:「我還記得當時我心想,要不笑場還真是有夠難耶。亞歷堅尼斯坐在武技族的旁邊──這是什麼鬼?」多年後,嘉莉費雪說:「這部片子不該這樣拍──任何片子都不該這樣拍。」
音效師貝爾特(Ben Burtt)認為這部片也許能熱門個幾週:「我覺得我們頂多能在明年的星際爭霸戰影迷聚會上坐一桌。」即使上映後觀影人潮眾多,盧卡斯仍說:「科幻電影就是會有一群科幻迷觀眾,不管上映什麼片都會第一個禮拜跑去看,所以先靜觀其變吧。」某位電影專家的結論是「沒人預料到」星際大戰上映後的眾聲讚譽與觀影熱潮。
歪打誤撞
這些年來,盧卡斯對於他如何想出星際大戰系列電影有許多不同說法。
這是一例:
別忘了,《星際大戰》這電影原本只有一部,讓人趁週六下午到電影院看一看而已。你沒去想前因後果,沒去想來龍去脈。這電影原本是一齣關於達斯維達的悲劇,片頭是這惡棍進門,大殺四方,但當電影進行到一半,你發覺這惡棍也是血肉之軀,而英雄就是他兒子。原本只有一部,但我拆了開來,因為沒錢那樣搞──那樣片長會拍成五小時。
這是有些不同的另一例:
星際大戰系列原本只是一部電影,但後來規模變得太大,所以我把每一幕挑出來,各自當作一部獨立電影……最初的概念是在談父與子,還有雙胞胎──一個兒子跟一個女兒。這是故事的核心……
這是盧卡斯介紹最初三部曲的另一說法:
我一開始所構思的星際大戰是六部曲,或者說兩個三部曲……當我開始寫劇本時,我知道達斯維達是路克天行者的父親,但觀眾不知道。我總想說只要有機會揭露這件事,絕對嚇人一跳……
有關盧卡斯如何想出星際大戰的整個故事,其實遠比這些說法複雜許多──也有趣許多。在最初幾個版本裡,星際大戰不是一齣達斯維達的悲劇,根本沒有穿門而入的惡棍,沒有隻字片語提到英勇的兒子與邪惡的父親。就我們所知,盧卡斯是後來才想出達斯維達,而且只是個小角色。當盧卡斯說「這電影原本是一齣關於達斯維達的悲劇」,他並未說謊,但當初他是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有這個概念。
最初三部曲的發展反映盧卡斯具備執著、遠見、高標準的要求、不懈學習的精神──還有某種天分。盧卡斯擅長從視覺著眼,從來不怎麼愛寫劇本,要構思對話十分辛苦,花許多年才寫出《曙光乍現》的劇本,而且過程苦不堪言,近乎折磨。他整天關在房裡埋首數小時,硬逼自己去寫,整段創作過程令他厭惡,寫到生出病來,還動手拔頭髮紓壓。結果這位視覺藝術家寫出了經典之作。
在盧卡斯最初下筆之際,腦中只有模糊抽象的概念。一九七○年代早期,他對外表示星際大戰如同「外太空的西部電影」或「飛俠哥頓那樣的科幻電影」,一九七三年,盧卡斯說:「星際大戰結合007、《阿拉伯的勞倫斯》與《2001太空漫遊》,外星人是英雄,人類則是壞蛋。」
但事實並非如此。最初盧卡斯是想買《飛俠哥頓》的版權拍現代版──卻買不起。
盧卡斯寫得斷斷續續,最初的大綱在一九七三年五月完成,整整一年後才有概略的草稿,兩者都跟最後大家熟悉的經典之作大不相同。他說:「我寫下最初版本的《星際大戰》,我們進行了討論,然後我發覺我討厭這故事,所以丟到一邊,重寫第二個版本,但還是扔進了垃圾桶。我前前後後寫了截然不同的四個版本。」即使在《曙光乍現》的主要情節想好之後,盧卡斯仍不清楚整個系列的最終走向,不清楚達斯維達的悲劇是如何發展。根據某些資料檔案,星際大戰原本只有一部,不是第四部曲。
星際大戰後來確實成為有關父與子的電影,有關受兒子啟發(與救贖)的英勇父親,但盧卡斯是比較後頭才想出這主意──而這主意翻轉了一切。
「我不喜歡也不相信」
這裡我要提一個經典例子,有關構思星際大戰故事過程的艱難選擇,出自《絕地大反攻》的劇本編寫過程,一方是正值登峰造極的盧卡斯,一方是(我深信)二十世紀下半葉最聰明的編劇卡斯丹,兩人在劇情走向上激烈分歧。
這如同兩位絕地大師的對決,雙方對這部片抱持天壤之別的看法:
卡斯丹:我覺得你該把路克賜死,讓莉亞接手。
盧卡斯:不要賜死路克吧。
卡斯丹:嗯,那賜死尤達吧。
盧卡斯:我不想賜死尤達。不必賜死誰啦,你那是一九八○年代的思維。別到處把角色賜死,那樣不好。
卡斯丹:我不是那種思維,只是想讓故事有亮點……
盧卡斯:這種賜死角色的做法是在推開觀眾。
卡斯丹: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喜歡的角色半路掛了,電影的情緒會更飽滿,這趟旅程的力道會更足。
盧卡斯:我不喜歡也不相信這個。
卡斯丹:喔,好吧。
盧卡斯:我一向討厭電影原本好端端的,卻讓某個主角死掉。這是個童話故事,大家要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沒有誰碰到不好的事……這部電影的重點,還有我想在電影結尾營造的情緒,是讓你整個覺得興高采烈,覺得歡欣鼓舞,覺得人生非常美好。這是我們所能做到最好的一件事。
在我看來,盧卡斯一擊擊倒對方。這話講得真好:「我不喜歡也不相信這個。」這話的好有部分來自詞序,先是「不喜歡」,再是「不相信」。如果你不喜歡,通常不會相信,這是心理學家所謂的「動機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另外一句也不錯:「別到處把角色賜死,那樣不好。」)
我不喜歡卡斯丹的話,也不相信。
不過尤達最後還是死了(算是吧),而當然《原力覺醒》讓卡斯丹實現願望,把韓索羅賜死。他在二○一五年說:「我一直遊說把主要角色賜死,劇情才有重量。如果人人到頭來都安然無恙,就不驚險刺激了。我們該這麼做。」卡斯丹確實做出選擇。
在此我帶著敬意的說:你選錯了!我的一個朋友看到韓索羅被賜死,抓狂的說:「不看了,我再也不看這系列電影了。」電影結束後,她在洗手間整整哭了十分鐘。我會繼續看,看完每一部續集,但我向來討厭電影裡有主角死掉。
秒差距
當然還有韓索羅有關千年鷹號的經典臺詞:「以不到十二秒差距打破凱瑟航程紀錄的就是它。」這句話具體得迷人,耳熟能詳,朗朗上口。「不到十二秒差距」聽起來很真實,雖然「秒差距」其實是距離單位,不是時間單位,所以除非有巧妙解說,否則這句話沒多大意義。另外,韓索羅的用語相當陌生,什麼是「凱瑟航程紀錄」啊?
這句話由哈里遜福特以沾沾自喜的語氣講出來,反映星際大戰系列能說服觀眾的一大要素,亦即盧卡斯口中他各部影片的最大特點:「炫目的歡騰」。小說版本裡的這句話就差多了:「以不到十二標準時間差打破凱瑟航程紀錄的就是它!」
星際大戰或許只是一粒沙,卻確實蘊藏一世界。
※ 本文摘自《原力思辨》,原篇名為〈「我是你爸爸」的自由與救贖〉,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