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疼痛既主觀又不真實,卻可能增加你的同理心。
文/程廣義
疼痛有如火,是好僕人也是壞主人
Pain, the same as fire, is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
拜讀了辛格拉醫師的著作《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對於同為接受多年麻醉專科醫師訓練且以臨床從事疼痛專科為主的我們而言,內心頗有同感。於此對辛格拉致上深深的佩服。
辛格拉醫師以問題導向的敘事方式陳述,再以其精湛的醫療經驗與知識分析解說,不僅讓有醫療背景的醫師們能理解,也以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提供一般民眾涉獵相關疼痛知識的參考工具資料。非常欣喜能出現這樣一本以完整的面向介紹疼痛的書籍。
一般人對於疼痛多以負面角度看待,其實疼痛是一種生存保護機制。人類之於疼痛,有如對於火的需求。火是好僕人但是是壞主人,疼痛也是。對此,辛格拉醫師就有明確的敘述。疼痛的好,在於疼痛是一種適應的、保護的感覺,如避免眼睛過乾、眼角潰瘍,產生疼痛就會讓人不停眨眼。但也有另一種情況,可能生理上沒發現問題,疼痛警告訊號卻響徹雲霄、無止無盡,失去了保護身體的作用。
至於剖析疼痛分類時,辛格拉醫師清楚告訴大家心理性疼痛對人生的不可分割,常常超越生理性疼痛問題而模糊了疼痛的治療。當然,文章中有許多正向意義的傳遞,比如說辛格拉醫師認為忍受疼痛使人成長,而自身經驗苦痛更能增加人在面對別人受苦的同理心。以分心技巧幫助忍耐疼痛、使用虛擬實境減輕壓力與焦慮以減輕疼痛、經濟景氣差時的心裡疼痛經驗。或可能有解決方向,如舒緩利率是暫時止痛劑與用苦痛做為成長的轉換動力,辛格拉醫師都在努力地帶領讀者走向成功戰勝疼痛的道路。當然,斯多噶學派哲學家的哲理應用於面對疼痛特別有趣,就是當你無法改變現狀時,唯一熬過困境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對困境的想法。妙啊!看來魯迅《阿Q正傳》思想的傳遞對於疼痛治療也可湊上一腳了。
對於人生無可避免、總會遭遇的痛楚,辛格拉醫師在書中藉由名人與文學中的一些經典名句來應證人生面對危險情境時,生理與心理疼痛的各自消長。在試煉之路,所有英雄都會面對苦痛,就是這樣才鋪陳出英雄的道路;而成長與智慧的果實,也從充滿荊棘的樹幹中結出。
面對疼痛,你不能控制生命中即將發生或已然發生的事,但是你可以控制自己對於疼痛的感覺與自己將採取的行動。希望讀者們能夠在名人英雄的智慧引領下,以自己的方式,在各自經歷的苦痛中,重新思考與改變看待苦痛的觀點,以其幫助我們在苦痛發生時,更容易的因應。
文章中也特別提到了,目前治療慢性疼痛採取的鴉片治療的一些爭議。美國人口僅有全球人口的百分之五,卻消費了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鴉片。西元二○一四年,美國就有兩萬八千六百四十七起與鴉片有關的死亡案例;其中約有半數與處方藥物(醫師為了醫療目的開立的處方)鴉片類藥物有關。由於越易取得,就越易濫用。因為需求而生產愈來愈多的鴉片藥物,導致後來的鴉片過量服用。因此,要繼續努力了解疼痛傳遞機制的同時,新的、非鴉片類藥物問世,且鎖定疼痛的治療,才可真正改善目前的狀況。
在第六章,也應該是普羅大眾最有興趣的章節,就是如何對付疼痛。要做出正確的診斷、找出疼痛的出處、保守治療、精準藥物注射、再生療法與其他慢性疼痛的替代療法。再以倒轉疼痛的方式輔助,N: 藉由辨識疼痛的來源,定義負面(Negative)經驗;I:設法解決疼痛的來源以介入處理(Intervene)疼痛;A:評估(Assess)反應;P:得到正向(Positive)結果。從翻轉對於疼痛的負面看法來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
其實,人類生存,毫無疼痛並不是正確的目標,處理疼痛問題也常常沒有「最正確的處理方式」這回事。面對疼痛,你可能處理不足,又有時會過度處理,疼痛無所不在,它既主觀又不真實。當然,作為醫師,對病人的同情,不代表就要消除病人所有的疼痛。然而,請記得,當病人說了他會痛,那麼疼痛的確存在,這是無庸置疑的,在找尋可能的生理根源時,必須牢記病人主觀的經驗。
期待本書的出版,能讓讀者以全新觀點來看待疼痛,翻轉疼痛。
本文介紹:
《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本書作者/阿尼什.辛格拉;譯者/楊語芸;出版社/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