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己救人的精神便是菩薩的精神,也就是捨無量的精神。

文/王薀老師

觀音法門裡面所說的「初於聞中」的這個「聞」,所講的是我們人與生俱來的本慧,到最後到達了生滅俱滅,就又進入了聞思修中的思和修,在兩種境界中體悟到寂滅,就進入了三摩地。過去在講這些的時候很多人完全聽不懂,觀音法門難就難在於你不能離開本文的文意,可又要讓現代人聽得懂,這就有點困難,但還是儘量用現代的話語去表達。

其實很簡單,這個「初於聞中」一直到「入流亡所」,所講的都是一件事。你如果可以了解「反聞」就好解決多了。什麼是反聞?就是你不要去管外面所有雜七雜八的聲音,馬路上的人聲沸騰、呼嘯吵雜的車聲或者是漫天嘎響的重金屬音樂,還是手機電話鈴聲以及人和人之間最貼切的講話溝通,還是耳機裡面穿過耳膜你所喜歡的音樂,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都要用到耳朵。但你現在就再加上一道手續——你聽到的一切音聲都不是音聲,你也不去管這些音聲,你練習去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這讓我想起圓瑛法師當初在冶開老和尚座下參禪打七的時候,當時他才二十四歲,他參話頭用了三年的時間。當時他立下志願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內心真正的實相,於是某一年的冬天非常專注地在話頭上參究,參到連吃飯睡覺都離不開話頭,突然之間身心一片空寂,內外俱時殞落。就在這種境界之中,他生起了歡喜心,可是這禪定的境界就不見了,他為此極為扼腕不已。後來小參時請示於冶開老和尚,冶老告訴他,這不過是你掌握到了參禪時用心的方法之後,所得到的輕安的一種境界,但不可以有所攀求,開悟才有希望。

觀世音菩薩左眼所掉落的眼淚,形成了白度母觀音;右眼的眼淚就變成了綠度母觀音。兩尊菩薩有所不同的地方,在於白度母化現在娑婆世界的身體,呈現如白海螺一般潔淨無瑕的顏色;而綠度母是全身翠綠如同披上森林中永不凋零的樹葉般色彩。綠度母和白度母都是單臉,但白度母除了額頭上多了一隻眼睛外,兩隻手掌心和雙腳足心也都各具有獨特的眼睛。

我在傳授四臂觀音的時候特別講到,修持四無量,它的順序應該要先從「捨」開始做起,為什麼呢?一個人如果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有貪執、眷戀和捨不得,那便表示他還是有慳貪和自私,這正是人類特有的本質和習氣。試想,如果一旦碰到眼前的眾生有燃眉之急超過於己,但仍生起自私不捨的念頭,這個慈心瞬間就消失了。所以我常覺得,一個人的慈悲,不是在他順境或寬裕的狀況下所行使,那只能說是一種隨喜功德。真正菩薩的慈悲,是看到眾生有危急狀態時,奮不顧身、忘我般地去想到別人,在沒有第二個念頭生起前,就先布施自己的身體或生命。

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就有一件真實的感人故事,那件事幾乎觸動了所有台灣人的心弦。故事是發生在野柳風景區,當時有一位來台灣念書的香港僑生,他和幾名大學同學在拍照,可能是一時不小心失足掉落海裡。當時許多人驚慌失措,但卻又遲遲沒有人下海營救,恰巧住在當地的一位民眾林添禎從附近經過,看到此種情形,他毫無猶豫立即奮不顧身地躍入海中救人。可是後來帶給岸上圍觀群眾的卻是嘆息和不勝唏噓,因為從林添禎下海之後,過了很長的時間,海面上都沒有看到救人者和被救者的身影。

雖然才在不久前,林添禎也曾經救過不慎掉落海中的兩兄弟,但這次卻沒有上次這般幸運。岸上的群眾神情極為肅穆,心情極為沉重地等待,可是隨著時間分分秒秒地逝去,終究是石沉大海、音杳渺無,眾人失望也失落地離去。其中最難過的除了亡者的家屬外,應該就是林添禎的未亡人,以及年近古稀的父親,還有七個尚未成年的幼子了。

林添禎這種捨己救人的精神便是菩薩的精神,也就是捨無量的精神。如果在岸上的他稍微遲疑或想到自己父親及妻小,很可能就沒有那一瞬間的勇氣。

過去我的小學老師也曾經問過我們,如果在蒼茫的大海中遭遇到了海難,而船上只剩下一個救生圈,你身邊有你最鍾愛的小孩,以及你不認識的一位陌生老者,還有你自己,請問這個救生圈你會選擇給誰?

慧明法師是來自於浙江普陀山法雨寺的一位老和尚。早年因學習的機緣,我曾和這位老和尚互動往來一段時間。他是寧波人,有段時間信徒供養他居住在新店一棟四層樓的樓房裡,給這位老和尚當作精舍。老和尚年輕時掛單在法雨寺,期間曾經見過觀世音菩薩顯靈,因此他發願終生修持觀音法門。所以當初幾位信徒為了要給老和尚閉關專修觀音法門,一位居住在新店的功德主把他自己的房子捐出來給這位老和尚使用。

當時我是由一位老居士的引介,在這位老和尚出關時和他初次見面。或許因為同是修持觀音法門的緣故吧!再加上老和尚從前也修過般舟三昧的關係,因此攀談起來極為投緣。

根據我個人的感覺,可以圓滿完成般舟三昧行持的人,絕對是一位具有堅毅不拔、不會半途而廢、咬定目標絕不放棄的人。理由是,可以克服一百天之中不食、不寐、不坐、不臥、不思、不想,特別是在修持的過程中,對於所有一切外相不能有所執念、不能有所攀緣、不會對外境所顯現的一切而內心生起分別心;在修持的過程中,對於身體所產生的任何反應和覺受,都不能對色身產生觸的反應;心中所生起任何念頭,也必須要有隨起隨消的覺知。在不斷的精進過程中,遠離了能所,漸漸六根不起分別,連心意識也都一併齊空,便能見得自性。

老和尚說,其實他也是從七天七夜開始慢慢地練習這個法門,到最後才根據經典裡面所說,進入到九十天的修持。他說,若不是意志力很堅強的人,是無法做到。因為平日裡,在行住坐臥之中,一切的動相都會把我們的雜念給分散,可是當你一旦心行專注一處的時候,便會看到自己的念頭如空氣中的棉絮、如大地中的灰塵,群起群落,鼓譟跳躍異常。

難怪很多人在修持、閉關當中,產生了不同的障礙。看來一定要有相當深厚的資糧和福德,才有辦法堅持到最後。否則你要在初期的七天七夜之中不睡不臥,同時還要念念相續,無諸雜染,這談何容易啊?因此在佛教的世界裡,儘管有八萬四千種的解脫法門,但最重要的都離不開我們的自性,這也就是說心淨則佛土淨的道理。如果你可以在二六時中唸佛唸到一心不亂、如如不動,那絕對是可以親見極樂世界。

本文介紹:
觀音:最具丈夫相的女性》。本書作者/王薀老師;出版社/薄伽梵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禪呼吸
  2. 中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