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睽違20年,曼布克文學獎《微物之神》作者最新力作:一切終歸「極樂」
文/郭強生
印度女作家阿蘭達蒂.洛伊二十年前以小說處女作《微物之神》一舉拿下曼布克文學獎,不僅作品全球熱賣,成為新英語文學的代表,她本人亦成為媒體寵兒,被《時人》(People)雜誌選為全世界最美麗人物之一。但是她顯然對此深感抗拒,之後身體力行投入政治運動,反全球化、反資本主義、反印度核武、反美國出兵阿富汗……敢言直言,每一個抗爭現場幾乎都看得見她的身影。她的讀者們不禁都要懷疑,那個文字瑰麗神祕又擅長說故事的阿蘭達蒂,是否早已改弦易轍,與文學漸行漸遠了?
時隔二十年後,阿蘭達蒂終於推出了她的第二部小說《極樂之邦》,甫出版就入圍了曼布克獎,讓關注她的讀者們都鬆了一口氣:那個天生的說故事人又回來了!只不過,這回她要述說的,不是童年那個洋溢著幻想與人情之美的印度,而是在上世紀末一度被視為金磚四國、經濟起飛,事實上因宗教衝突、政治貪腐、種姓制度不公而陷入動盪不安的二十一世紀印度國內真相。
這本《極樂之邦》或許也可看做這二十年來,阿蘭達蒂在四處奔走、拍攝紀錄片、穿梭於不同黨派為受壓迫者發聲的一個縮影,她所支持與反對的情勢都一一成為了她這部小說的背景。她的憤怒與痛心在字裡行間清晰可見,但是,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仍未失去一位小說家欲以文字,為一場場血腥暴動中的死者安魂的敏感與真誠。《極樂之邦》這本書的書封設計乃以一幕碑為圖。或許,面對人類的盲目、瘋狂、貪婪、愚蠢,阿蘭達蒂最後還是選擇用藝術之眼,文學之筆,為人類留下另一種珍貴的紀錄。以「極樂之邦」為名,看似反諷,但何嘗不是為了喚醒人類的良知?
全書以一場發生在二○○二年印度吉拉特邦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衝突為主要背景,這場起因是載滿印度教徒的火車疑遭穆斯林恐攻,之後印度教徒對穆斯林展開瘋狂報復殘殺的動亂,直到今日仍餘波盪漾。做為身在台灣的讀者,多數人也許長年對國際大事無感,也可能對這場死傷千餘的人間慘劇一無所知。阿蘭達蒂為我們打開了一個窗口,讓我們目賭看似遠在天邊的動亂,其中隱隱有著多少我們似曾相識的因果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