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大放厥詞、過度自信的煩人個性,竟是演化給予自戀者的好處?

文╱羅伯.埃文斯;譯╱鄭煥昇

如果拿引擎跟燃料來比喻,社群媒體就是光吃人類的自私就會跑的永動機(perpetual motion machine)。確實為數眾多的藝術家與創作者會使用網路來分享他們的作品,但真正算得上對人類文化有所貢獻的東西,早就被活埋在多到會山崩的自拍之下了。隨便搜尋一篇跟「大規模槍擊」、天災人禍,或者眾多無辜者罹難有關的網路文章,你會發現許多網友發表了各種不同版本的「要是我在現場的話……」。

我們拿二○一五年,Cracked.com 網站上某文章的回應來舉例說明。文章的作者是亞曼達.曼農(Amanda Mannen)。亞曼達.曼農何許人也?她是挪威烏托亞島(Utoya)大屠殺的倖存者。為了凸顯毫無前兆的暴力攻擊有多難以反擊,這篇文章問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就在你讀著這篇文章的同時,突然有人拿刀殺進來,你知道該怎麼辦嗎?你能在讀完這篇文章前想出個對策來嗎?你當然是想不出來。」

以下是一名 Jackmeioff 網友對於這個問題的回覆:

要對策是嗎?

我想我會屁股都不用離開椅子,就從我伸手可及的手槍櫃裡抓起點三五七麥格農(357 magnum)手槍,在對方的胸膛上開六個花,並盡可能不被刺到。等到讓對方失去意識,我會重新裝上子彈,以防這傢伙不是單獨犯案。

以上大概是事件前十五到二十秒的狀況。

看到這樣的貼文,我腦中馬上浮現出很精確的人物速寫,心肌梗塞型的身材,皮膚因為穴居不見天日而顯得蒼白,屋內貼著至少一張《疤面煞星》的電影海報,外加牆上數把裝飾用的玩具刀劍。家中某處還會有個左輪手槍的剪影,上面標註的文字是「別惹槍的主人」。我這是在給人貼標籤,我承認。但很不幸的是這種人確實不在少數,而他們的特點有二:

  1. 極為擅長高估自己
  2. 極不擅長保持低調

真的遇到危急的狀況,我真的不覺得他們能(像亞曼達一樣)活下來寫文章。在這個養尊處優的文明世界裡,我們有抗生素保護,出門也不太會遇到熊,所以自以為了不起就成了現代人的一項通病。不過老實講,這種虛幻的自戀傾向也不是現代人專屬,人類一向都是自戀狂,而這背後有其原因。有的時候,眼睛長在頭頂上的混帳是對的。

很多人高估自己,用不知哪來的自信讓自己送了命,這是事實。但有些人就是有「英雄命」,就是能矇著眼睛贏得勝利,順道改變了世界的命運。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是個沒把旁人放在眼裡的屁孩,他尋找印度是一場大失敗。但哥倫布卻憑著狗屎運,替歐洲帶回了南北美洲這兩大塊肥肉。哥倫布悶著頭亂闖,竟也成就了自身的名利雙收。他後來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也是兒孫滿堂,這一家「無頭蒼蠅」的基因就這樣代代相傳到我們身上。

說到這些「梭哈而賭對了的人」,他們的基因向下傳遞其實有科學證據可循。人類 DNA 裡面有一枚 DRD4 基因會幫助人體決定何時釋出多巴胺,而約百分之二十的人類身上攜帶的是 DRD4 變異出的 DRD4-7R。有些研究顯示帶有 DRD4-7R 基因的個體會比較甘於冒險。我並不是說 A 會醉醺醺地跳過圍籬,助想闖進露天溫泉池的朋友一臂之力,B 則只會默默在一旁看著,心裡禱告著朋友不要害自己被送進警局,而 A 跟 B 之間的差別就只有一條基因。但這確實說明了一點,那就是過度自信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心態確實以驚人的規律讓世世代代的人類受益。

以目前科學所知,DRD4-7R 基因最早的身影,出現在距今四千到五千年前。當時的人類決定離開安全的家鄉,去探索海的另一端可能會有更好的東西。

過分自信的古代智慧

康乃爾大學的大衛.鄧寧博士(David Dunning)顯然不會對 Jackmeioff 這種網友的類型感到陌生。因為納悶「人類哪來的自信」,鄧寧博士在一九九九年跟研究生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搭檔成為研究夥伴。他向我解釋說:

我有點不可思議,每天看到那麼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錯誤百出,於是我就在想啊,他們怎麼都不會預想到自己會出那些包?

鄧寧博士的研究動機,來自我們每天也都看得到的渾事兒。他看到過度自信發生在各種地方,造成各式災難,這包括在教師會議上、在美國 C-SPAN 公共政策頻道、在媒體的笨賊報導裡,在半搞笑的達爾文獎(Darwin Award)得獎名單中。總之,他跟克魯格以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受測,然後問他們覺得自己的表現如何。

鄧寧跟賈斯汀發現受測表現一塌糊塗的學生有一個驚人的共通點,那就是「非常看得起自己」。至於表現可圈可點的另一群學生則顯得有「自知之明」得多,也就是在自我評估上顯得精準許多。不要看不起這樣的結論,這可是個能讓科學家名留青史的指標性發現。「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說的是愈是能力差的人,愈傾向把對自己的印象分數打高,而真正的強者則不會如此往自己的臉上貼金。換句話說就是「魯蛇看得起自己,溫拿看得起別人」。

鄧寧與克魯格的研究證明了 Jackmeioff 網友的行為是人類的通病。鄧寧博士認同一點,那就是網路的匿名性質,使他所觀察到的行為變本加厲。「我覺得比起身處於匿名的網路留言區裡,人肯定會在朋友與親人之間比較收斂,比較不會得意忘形。」

話說這類行為為什麼會在人類之間如此氾濫呢?因為自戀。人類吃過的苦頭有戰禍、有股市大崩盤,還有這二十年來令人不忍卒睹的電視實境節目,這樣看來自戀簡直是敗事有餘,自戀何曾帶給過人類一點好處?

時間拉回二○一一年,多明尼克.強森(Dominic Johnson)與詹姆士.弗勒(James Fowler)這兩位分別來自於牛津與加州大學的科學家產生了同樣的疑問,於是兩人決定試著回答這個問題,而且他們還打算為此創造一個數學模型。在二○一一年一封給《自然》(Nature)的公開信《過剩自信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Overconfidence)中,兩位學者提出了一個「情境模型」(situation model),其中有力量不明的兩個人在競爭同一種資源。這是個設計精巧的模型,衝突的細節你可以代換成兩個人為了一顆蘋果在互瞪,也可以換成兩個國家在考慮要不要為了一座金礦島而開戰。

一旦兩造打起來,誰強誰就能「吃乾抹淨」。如果只有一方動手,另外一方按兵不動,他/她/它也一樣可以兵不血刃地「歸碗捧去」。一旦打起來,雙方都沒把握一定能贏,但若是有一方是個自以為天下無敵的屁孩,理由只是哇靠,看看這個二頭肌,那這不要臉的一方其實勝算會比較大些。愈是不要臉的一方就愈可能真的跟人動手,並且統計上他們也肯定能贏個幾場。學者對此的描述是:

「過度自信是一種優勢,因為自信過剩會推著人去插旗。原本打起來應該贏不到的資源可能因此就到手了……打起來必勝的仗也比較不容易錯失。」

要注意的是這點並非無條件地永遠成立。鄧寧博士警告我說以為過度自信一定能帶來優勢,那可就錯了:

比方說在過度自信一段時間後,你已經遍體鱗傷,那再來你一命嗚呼恐怕只是遲早的事情了,因為說到風險這檔事,人類永遠會是最後的輸家。

學者還提出另外一個觀點是過度自信的價值會隨著處境的風險升高而遞減。如果今天是為了一個超好睡的洞穴而拿著棍棒相互叫囂,那讓自戀的心情帶著你去嘶吼會很明智,但若今天擋在洞穴口的是一隻大熊,那自以為可以打十個的你就是個白癡,而白癡的基因很快就會斷掉。若經評估風險不高,輸了也無傷大雅,那很多人就會心懷一種輸了就算了,但贏到賺到的概念。這就是為什麼 Jackmeioff 這種人會在網路上大放厥詞,吹噓自己會如來神掌,但其實不要說打架,這些人連衣服都捨不得弄髒。

嘲笑人很容易,說別人是自信過剩、做事不經大腦,而且老愛分享腹肌照片的屁孩也不難。問題是在遙遠的石器時代,看到什麼問都不問,想拿就拿的那種人,往往會因為別人的「棄權」而佔到不少便宜,進而讓自己三餐無虞。

※ 本文摘自《傷風敗俗文化史》,原篇名為〈演化給予自戀的回饋〉,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