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袖珍」與「微縮」的差別究竟是?

文╱Hank Cheng(鄭鴻展)

在中文世界裡,很多人還分不太清楚「微縮」、「袖珍」的差別。關於袖珍,上網就可以查到很多相關資訊,我就不贅述了。至於它和微縮的差異,這是我比較想分享的部分,也藉此機會釐清各種對於比例、名稱的模糊定義。

英文詞彙的 Miniature Arts 和 Dollhouse,或日文的ミニチュア和ド︱ルハウス,這些都屬於「袖珍」或俗稱的「娃娃屋」。中國漢朝最小的書叫作「巾箱本」,巾箱,就是古人放置頭巾的隨身小箱子,書本尺寸大概成人手掌大小;而「袖珍本」則是可以放進袖子裡,約略是巾箱本的一半甚至更小。因為很多娃娃屋小到可以放進袖子裡,或許如此,台灣即以「袖珍」一詞來稱呼這些作品。

巾箱本和一般大小的書合影。圖片提供:雨霧山人。
歐美袖珍作品多偏向浪漫及夢幻風格。郭昱晴作品。

在歐美,袖珍作品因為多帶有浪漫、夢幻的風格,也稱作「夢幻屋(Roombox)」。有趣的是,如果比較歐美和日本的製作風格,會發現各有特色。歐美注重浪漫、夢幻的特性,呈現出來的作品偏向「唯美主義」。日本人一板一眼的性格,呈現出來的作品則偏向「寫實主義」。這種差異,在二地朋友分享在臉書上的作品也看得出來。袖珍作品所使用的每個零件,都會以真實的材料完成,玻璃杯、碗盤、家具都有專業的達人製作,比例大多是1:12。有些電影場景拍攝時也會用到袖珍模型,但因為考慮到拍攝的便利性,比例會更大些,約1:4大小。

至於「微縮」,是我個人依法文的Diorama(ジオラマ或ティオラマ)翻譯而成的。十五年前我們比較熟悉的日本電視冠軍「場景王山田卓司」,當時的模型比賽就是使用Diorama一詞。Diorama在軍事模型上則稱為「場景」或是「情景模型」、「比例模型」,主要是以塑膠板、塑膠棒、銅管等不同板材製作地台和建築物,再以市售的塑膠模型作點景而成的作品。微縮作品的比例以1:18、1:24、1:32、1:35為主流。

由於微縮是以現成的模型比例為基礎,因此製作比例的選擇性就非常多。1:24、1:32、1:35 的汽車和軍事模型,就很適合玩家製作「場景」的需求。

各廠商也針對 1:6(十二吋)的英雄人物或芭比娃娃等人形公仔,出了不少相關套件,也都可以應用在微縮作品裡,然而因體積相對較大,製作較不易,收藏也較占空間。

至於 1:12 的機車模型,比例相對較大,市售的套件比較少,這是機車模型玩家比較吃虧的地方,很多小物件都要 DIY 。有些袖珍玩家會巧妙地把這種比例的機車運用在作品中,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

1:32 和 1:72 的戰棋模型(Wargame Miniature),因為是桌上戰爭遊戲,可搭配的軍事模型套件就相當多。

1:87 鐵道模型(Layout)出現在十八世紀,是最早的比例模型。二戰結束後,歐美開始以英制來定義塑膠模型的比例,1英尺12英寸,所以才會有十二的倍數進位算法。日本田宮推出公制化的1:35坦克模型大受歡迎後,企圖也公制化各種比例,並不算太成功,但也因此存在著英制(1:12、1:24、1:48、1:72、1:144)以及公制(1:20、1:35、1:50、1:100、1:150)的各種縮小比例。製作車輛、房屋,以及場景所使用的綠地、砂石等,玩家常用的二種比例即1:87和1:150,這種比例做出來的模型在大陸地區也稱為「沙盤模型」。

鋼彈(Gundam)一般分為四種尺寸,包括1:144(HG高級、RG擬真級)、1:100(HG、MG大師級)、1:60(PG完美級)、1:48(MEGA較巨大但內部構造完整)。在作場景時,1:144還可運用到N規的套件,其他比例可運用的套件就比較少。組裝完成後的鋼彈,再搭配一個DIY的場景,是科幻玩家的最大樂趣,這種組合在玩家口中叫做Ganpura(ガンプラ,鋼普拉),是Gundam和Plastic(塑膠模型)的合稱。

了解袖珍和微縮,以及各種比例後,會有助於觀察和學習。我個人對於各種比例的製作都有興趣,因此都會嘗試看看。

※ 本文摘自《微縮模型雙料冠軍的創作小世界》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