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wikipedia

讀《史記》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一百三十篇要從哪篇開始讀起? 事實上,這是個「大哉問」!

文/呂世浩

只要稍有歷練的人,應該就會知道「聰明」和「智慧」其實是兩碼事。

我先講個故事吧!

從前有一對小兄弟,每天跟著私塾老師讀書。有一天老師要去城裡辦事,卻怕他前腳一出門,兩兄弟後腳就跑出去玩了。於是老師想了個方法,交代作業叫兩兄弟背書,等他中午回來要考試。

可是要他們背什麼書呢?手邊有的書,這對兄弟多半都背過了;手邊沒有的書,回來也沒辦法考試。老師靈機一動,那就叫他們背《黃曆》吧!

在古代,《黃曆》詳細記載每天的宜忌事項,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本,但很少有人會去背。老師決定交代小兄弟背下內容,然後就放心去城裡辦事了。

果然,知徒莫若師。老師前腳一出門,兄弟倆後腳就跑出去玩了。玩到快中午的時候,哥哥想到老師快回來了,緊張起來,趕快進私塾拿起《黃曆》開始看。

哥哥才看了一遍,老師就回來了,弟弟也跟著進來。進來後,老師說要考試,先考哥哥,哥哥開始背誦:「初一宜什麼忌什麼,初二宜什麼忌什麼……」,一路背下來,滾瓜爛熟,一字不差。哥哥居然看一遍就記住了!

老師非常滿意,叫哥哥暫停,換考弟弟。各位想,弟弟根本沒看過《黃曆》,能背得出來嗎?

弟弟竟然也背得出來:「初一宜什麼忌什麼,初二宜什麼忌什麼……」,一樣是滾瓜爛熟,一字不差。

老師更滿意了,但弟弟背到一半突然停了下來。老師問弟弟:「你為什麼不往下背呢?」弟弟說:「因為剛剛哥哥只背到這裡。」

這位弟弟居然比哥哥還聰明,他聽一遍就記住了!

試問各位,這兩兄弟的聰明比起你我如何?各位知道這對聰明絕頂的兄弟是誰嗎?

我也不知道。

各位不要笑,我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問一個問題:

聰.明.有.用.嗎?

這對兄弟這麼聰明,但是後人根本不知道他們是誰,因為在歷史上他們一無成就。

光只是聰明沒有用,聰明必須提煉成智慧才有用。

那要如何把聰明提煉成智慧呢?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近有智慧的人」或「讀有智慧的書」,用別人的智慧,啟發我們自己的智慧。

但是,「接近有智慧的人」難,你身邊不一定會出現有智慧的人。就算有,你也不一定能夠明白他的智慧,因為大智者多半若愚。就算你能明白,他也不一定會跟你交朋友。

「讀有智慧的書」就容易多了,因為書就在那裡,不會跑掉。

但什麼樣的書,才是「有智慧的書」呢?

如果有一本書,過去幾千、幾百年無數聰明才智之士都共同肯定它是「有智慧的書」,都認為這本書對於啟發智慧有很大的幫助,那這本書就不會沒智慧到哪裡去。除非你認為你的聰明才智,勝過之前千百年無數位聰明才智之士。

而《史記》,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前人把這本書推崇為「史家之絕唱」,可見《史記》在中國歷史上的崇高地位,因為在它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書了。

而讀《史記》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史記》總共有一百三十篇,要從哪一篇開始讀起?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從哪一篇開始讀起,這也算是個問題嗎?

事實上,這不但是個問題,而且還是「大哉問」!

在過去,老師選擇從哪一篇開始講《史記》,通常就代表了他對於《史記》的認知。如果把《史記》當成文學或故事看,通常會挑文辭優美、故事精彩的篇章,就會從〈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開始講起;如果把《史記》當成史料看,就會從〈五帝本紀〉、〈夏本紀〉或〈殷本紀〉講起。每個人的選擇不同,各有長處。

但這本書卻不是從文學講《史記》,也不是從史料講《史記》,而是從《史記》講《史記》。

什麼是從《史記》講《史記》?就是把《史記》當成經典名著來讀,想知道這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更是從作者太史公的角度出發,了解他為何要寫《史記》?他又在《史記》的內容中寄託了什麼樣的含義?

我之所以用這樣的方法講授《史記》,根源於兩位老師的教導之功。

在國學上,我的啟蒙老師是 愛新覺羅毓鋆先生(一九○六-二○一一)。 毓老師於滿清末年降生在帝王之家,他是禮親王的獨生子,因為與末代皇帝溥儀的年齡相當,被選為皇帝的伴讀,因此受業於清末大儒陳寶琛(宣統帝之太傅)、鄭孝胥、羅振玉、柯劭忞、王國維、康有為、梁啟超和葉玉麟諸先生,習經史子集之學。後至臺灣立志不做國民政府之官,開設私塾講授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我有幸跟隨 毓老師近二十年,從四書開始讀到諸子、《易經》、《春秋》,使我得以進入真正的中國學問之門。

而在《史記》上,我的授業老師是阮芝生先生。阮老師是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也是我的碩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史記》本繼孔子《春秋》而來,阮老師繼承這樣的正統學術脈絡,由研究《春秋》而至《史記》,先後發表過《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等重要著作,以及多篇關於《史記》的研究學術論文,並提出《史記》除了兼有「正史鼻祖」、「散文大宗」、「一家之言」的性質外,更是一部「百王大法」。太史公不只想要記錄歷史,更希望從歷史中找尋人類問題的終極解答。我的《史記》之學,大多來自於阮老師的辛勤傳授。

兩位老師都教過我,在中國傳統文化脈絡中,如果真心想了解一本書,第一篇必然要從那本書的「序」開始讀起。在《史記》中,這就是〈太史公自序〉。

什麼叫做「序」?當我問這個問題,各位腦中浮現的一定是以往看過的許多現代著作裡的序。今天的序,通常是指放在一本書最前面的那一篇文章,有時候是自己寫的序,有時候是請別人寫的序。如果是自己寫的序,多半一開始會談自己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寫這本書的念頭,接下來談一談感想,然後再談談要感謝哪些人。如果是請別人寫的序,則多半談論對作者的褒揚和推薦。

但是古書的序,遠遠不止如此。

我認為對於「序」這個字解釋得最好的,是民初國學大師呂思勉,他說「序」有兩個意義:

第一個意義是「序者,緒也」,就是端緒。

「緒」的部首是「糸」,做學問有時像理一團亂絲,如要整理一團亂絲,最重要是找到它的端,也就是線頭,找到了線頭,才能夠把一團亂絲梳理清楚,這就叫做「得其端緒」。讀書也一樣,書中內容可以包羅萬象,但必然有其端緒。因此讀任何一本書,要了解其端緒,則必須從序讀起。

第二個意思是「序者,次也」,就是次序。

任何一本理路清晰的書,都會有完整的架構,也就是俗稱的章節。章節要如何安排,先談什麼,後談什麼,在每一章下,每一節的先後次序又是什麼?在今天,這部分被叫做目錄。但古書的目錄往往不只有章節名稱,作者還會簡明敘述各章節的要義,一併放在序中。因此讀古書要了解內容的全體架構,都必須從它的序讀起。

當然,以上所述只限於頭腦清楚的作者寫的書,如果作者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些什麼,讀他的序和目錄是沒有用的。所幸古書的作者,頭腦多半清楚。

所以古書的序,包括了「端緒」(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序」)和「次序」(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目錄」),具有兩者合一的功能。從序去掌握一本書,是最快捷的方式,這就是古人所說為學入門之鑰匙。這也是為什麼學《史記》,一定要先讀〈太史公自序〉的原因。

而一篇佳序,必然能「述一書之體要」,包括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和內容要點。從這個標準來看,〈太史公自序〉無疑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自序。現在,就讓我們開始來讀這篇被稱讚為「千古名序」的文章,進入《史記》的大門吧!

呂世浩
識于丁酉年孟冬

※ 本文摘自《呂世浩細說史記:入門篇》,原篇名為〈前言 為什麼要讀《史記》?〉,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