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自豪感可以讓我們的自制力變強?

文/大衛.德斯諾(David DeSteno)

自豪和感激、同理這兩種情緒一樣,可以改變大腦的計算模式,幫助我們在面對挑戰時提升自制力—自豪促使我們面對難關時堅持不懈,同時學習一些長期對我們有幫助的技能。在這種情況下,擁有自制力就等於不顧前方的任務有多艱難、多無聊,都繼續向前行。不過,就算我們對自己的技能感到驕傲,這種情緒也不見得是我們努力的理由。我們練習、讀書或勤奮工作,可能是因為這些事情帶給我們成就感,而自豪的情緒不過是附贈品罷了。

為了解開疑惑,證明自豪能鼓勵我們更努力做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事,我和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麗莎.威廉姆斯合作設計實驗,想方設法說服受試者:讓他們以為自己其實擅長某種不受重視的技能,並為之感到驕傲,接著再研究自豪的情緒能否驅使他們更努力加強那項技能。在設計實驗時,我們還得故意把任務設計得有點討厭,確保受試者不喜歡他們的任務。

於是,我們找了一些受試者,名義上是來實驗室做「視覺空間」實驗。這些人都不曉得自己的視覺空間能力有多強,甚至不曉得這是什麼東西,而且也不怎麼在乎、不會特別驕傲。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太積極精進這種能力。所以在實驗一開始,我們的受試者對視覺空間能力沒什麼興趣,也沒有精進這種能力的動力,他們只想趕快結束實驗,趕快離開。

實驗本身很簡單,我們告訴受試者,將用電腦任務評估他們的視覺空間能力,再請他們做第二種視覺空間測試。第一項任務相對簡單,各種顏色的小點會短暫出現在電腦螢幕上,受試者要說出一共有幾個紅點。這個任務刻意設計成不會讓受試者做得太崩潰,可是也不知道自己表現得好不好—至於為什麼這樣設計,答案很快就為大家揭曉。

第二項視覺空間任務很不一樣,受試者必須在腦中旋轉螢幕上出現的兩個立體圖形,並從以下三個選項擇一:

一、左邊的圖形可以旋轉變成右邊的圖形。

二、左邊的圖形不能旋轉變成右邊的圖形。

三、我放棄。

實際上我們只在乎第三個選項,但我們告訴受試者,他們可以自己決定執行第二項任務的時間。既然大多數人會覺得在腦內旋轉圖形很麻煩,所以我們的實驗其實是要測試這些人能有多堅持,能夠為了加強視覺空間能力和自我測試,花時間完成額外的題目。

你應該會覺得這個實驗設計和學校或職場訓練有點像。我們平時也會透過考試測試自己的能力,然後把握機會持續成長,讓所有人看到我們的能耐。但是和真實生活不同的是,實驗中少了持續努力的動力,所以我們預期自豪這種情緒會扮演推動受試者堅持下去的角色。

如此一來,最後的問題是:我們該怎麼讓受試者為自己的視覺空間能力感到驕傲?這時候,自豪的社會層面就派上用場了。如果人們不會自然為這種能力感到驕傲—你老實說,你聽過哪幾個人誇耀自己的視覺空間能力?—我們就得強力說服,讓他們覺得這是值得重視的能力。方法很簡單,只要讓受試者知道別人很佩服他們的能力就好了。

為此,我們在兩項任務中間安排了一段小插曲。受試者完成第一場視覺空間測試—數紅點的任務—之後,工作人員會帶他到另一個房間和研究者見面。控制組在文件上簽完名就會回去做腦內旋轉任務,但自豪組遇見研究者時會拿到一份成績表,顯示他的視覺空間能力贏過九四%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希望受試者能猜到自己的表現是否優秀,只有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給予假回饋,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視覺空間能力確實異於常人。除了給受試者成績單之外,研究者還會讚嘆地露出笑容說:「哇!你表現得非常好。」然後拍拍受試者的背,讓他回去做腦內旋轉任務。

實驗進行到這裡,我們有了自豪的受試者—他們後續報告情緒狀態時證明了這一點—也有感覺和平常沒兩樣的受試者。我們想知道的當然是自豪組接著做第二項任務時,會不會更有毅力。但是,我們還得考慮到另外一種可能:這些人花更多時間做第二種任務,說不定和自豪沒有關係,而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能成功。早在一九七○年代,史丹佛心理學家亞伯特.班度拉就用實驗證明:當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挑戰,擁有所謂的「自我效能」時,我們會更有動力去克服難關。我們給予受試者正面回饋時,確實讓他們感到自豪,但他們現在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表現得更好—這是刺激自豪的情緒時,受試者接收的附帶資訊。

這麼一來,為了排除自我效能影響努力的可能性,還得讓第三組受試者知道自己表現得很好,但不能讓他們感到驕傲。第三組受試者會一一走進研究者所在的房間,拿到和自尊組一樣的成績單,但研究者不會用言語或行為表示讚嘆。我們認為這群人會知道自己表現得不錯,但因為他們自己不重視視覺空間能力,研究者似乎也不重視這項能力,所以受試者不會感到特別驕傲。

現在我們有了三組受試者:一組完全不做任何安排,一組得到令他們驕傲的回饋,最後一組看到自己的成績,但研究者並不會讚美他們。接下來發生的事正如我們所料,為自己的能力感到驕傲的人,做困難的腦內旋轉任務時顯然比較努力。和那些沒有自豪情緒的人相比,自尊組多花了四○%的時間加強自己的能力。更有趣的是,自我效能似乎沒什麼影響。因為那些認為自己有能力成功的受試者—看到自己優秀的成績,卻沒有被稱讚的人—沒有比完全沒得到回饋的人更努力。

為了確保確實抓到了自豪的心理影響,我們又重複了一次實驗,不過這次稍微更動一下,以確認受試者更努力,不是因為他們心情比較好—畢竟驕傲是一種正面情緒—所以我們用「愉快」這個元素,取代了之前的自我效能情境組。自豪組和上次一樣表現得更努力,而愉快組和控制組都沒有花更多心思培養視覺空間能力。在我們的實驗中,自豪是鼓勵受試者加把勁的唯一因素:一個人越覺得自豪,就越能夠抵抗放棄的誘惑。

即使離開了實驗室,我們也能在職場上看到自豪發揮的作用。舉例來說,自豪能使銷售員更努力工作,面對推銷快速消費品的挑戰時,也比較有辦法持續恢復精力,最後業績也比較好。除此之外,也有研究顯示長跑選手和大學生對未來的預期表現感到驕傲時,他們會比較專注努力,成績也會比較漂亮。

在這方面,最好的證據是心理學家威廉.霍夫曼帶領團隊執行的實驗。他的團隊用一種名為「經驗抽樣法」的技巧,每天在特定時間點收集參與者的資料,追蹤他們的日常生活。在他的研究中,參與者的智慧型手機每天會收到七次提醒,請他們記錄自己近來有沒有碰到自己想避免的誘惑,像是偷懶、貪吃、喝酒、用藥、睡覺等等。假如參與者剛經歷了某種誘惑,他們還會記錄自己的情緒狀況,還有自制是否有效等等。霍夫曼的研究結果符合我的結論,自豪確實讓他研究的這些人自制力變強。他們的驕傲之心高漲時,剛好也是他們成功抗拒誘惑、沒有為了享樂把目標拋到九霄雲外的那幾次。怎麼樣!這個名列七宗罪前茅的情緒,是不是和你想得不太一樣?

這些研究結果告訴我們,自豪和其他親社會情緒一樣可以鼓勵大腦重視未來,我們會因此更有耐性、更願意在當下付出,也因此更能夠達成我們的目標。新加坡國立大學心理學家艾迪.童等人最近的研究正好證明了這點。還記得我之前研究時間折價用的金錢選擇實驗嗎?他的團隊也用類似的方法,顯示出當人們在正常情境下感到驕傲(而不是傲慢),會像心懷感激的受試者一樣,大腦比較不會貶低未來的價值。自豪讓人更努力,也能提升我們的自制力。所以我們不能說「驕兵必敗」,因為驕傲可以幫助我們更努力、更專心。

※ 本文摘自《情緒致勝》立即前往試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