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被媽祖臨陣逃婚?保生大帝「神」紅是非多
文/柿子文化
男神人紅是非多,保生大帝的「替身」之路
有人戲稱「保生」這個聖號取得極好,保證生子、保證生存、保證往生,這當然是玩笑話,不過也顯示保生大帝信仰深入民間、俗俚皆親的特色。事實上,保生大帝的盛名,也讓他莫名其妙地被傳八卦、當替身。
被媽祖臨陣逃婚?
保生大帝(大道公)和媽祖有許多類似之處,祂們一開始都是泉州地方崇拜的人物,因朝廷敕封而擴及東南省分,後來並隨移民的傳播而成為跨地域的神明。保生大帝和媽祖都是隨移民最早進入臺灣的神明,兩人同為宋朝人(大道公北宋,媽祖南宋),有天時之利,並同屬泉州,有地利之便,所以被小說家亂點「大道公鬥媽祖婆」的鴛鴦譜。
話說是這樣的:媽祖臨陣逃婚讓大道公十分火大,便作法下起大雨要澆淋媽祖臉上的水粉,媽祖不甘示弱,也颳起大風要吹落大道公頭上的帽子。「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指的是大道公誕辰之日會颳風,媽祖婆誕辰會下雨──對方施法作怪,所以後來媽祖出巡時,陣仗上的官牌便有一面是「風雨免朝」,以免又下起雨來(不過,「風雨免朝」實因媽祖是航海女神,保佑船家一帆風順,而風雨來朝不利,便賜予免朝)。
「大道公鬥媽祖婆」可能還會繼續鬥下去
據《臺灣縣志》記載,臺灣最早建立的廟宇是臺南新化保生大帝廟,俗稱開臺大道公廟,據文物推定大約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一六一六年)荷據時代,廟中保生大帝金身亦被認為是全臺第一座唐山神像。
另一方面,臺南市的開基天后宮建於明永曆十七年(一六六二年),媽祖神像還是當年隨鄭成功艦隊來臺的「船仔媽」金身,雖然時間上略晚於前者,屈稱第二,卻有正式史籍可查,所以誰才是開臺正宗第一金身因而懸疑不決,「大道公鬥媽祖婆」可能還會繼續下去。
不過,神明是合作無間保護蒼生的,彼此不會有什麼間隙,媽祖被封為海神,保生大帝被封為醫神,民間諺語說:「渡海靠媽祖,安居靠真人。」說明兩神是共同維護移民海陸安全的兩大守護神,彼此不是對手,而是攜手。
「替身」替不完
除了與媽祖一段無中生有、可能是搞錯男主角的戀情外,保生大帝也因盛名之累,成了借劍給玄天上帝的債主;保生大帝是醫神,自然不必用到劍,頂多像華陀一樣用到外科手術刀,因此債主應該是呂洞賓。
除此之外,大道公還有幾個膾炙人口的傳說,但據學者指出,這也是從其他同為醫神或神仙那邊「轉借」過來或搞錯對象的。
*醫虎喉:大道公的坐騎是一隻老虎,傳說老虎因為被骨頭鯁住喉嚨而無法吞嚥,痛苦萬分,大道公幫牠取出骨頭後便馴服於大道公。這個故事是出自唐朝藥王的「孫思邈醫虎」,相傳古代大夫上山採藥都要帶個虎頭鈴鐺當護身符,便是由此而來。
*揭榜醫太后:宋仁宗時(一說是明成祖),大道公因不敢觸犯鳳體,所以懸絲為太后診脈。這個故事起於清《吳真君記》,但「懸絲診脈」的故事卻是出自明《西遊記》孫悟空為朱紫國王懸絲診脈的劇情。
*神方化骨:傳說大道公以符水救活了一位已化成枯骨的書僮,書僮的主人江仙官因而執意追隨,後來當地的主簿(主任祕書、師爺)張聖者(或稱張法主)亦辭官追隨,兩人便成為大道公的陪祀。不過從「仙官」、「聖者」(法主)的名字來看,這似乎也是從神話而來。
*水、火二將:另說,保生大帝旁有水、火二將,這也是玄天上帝的龜蛇(稱水火二魔,降伏後成水火二將)訛傳而來的。
除此之外,大道公的其他傳說還有:和醫虎傳說合稱「點龍眼、醫虎喉」的以符水治療巨龍眼疾、派遣廟內泥馬雕像幫助宋高宗過河避敵的「泥馬渡康王」等。
大道公生前是一位道家風範的神醫,缺少精彩的傳奇事蹟,再加上後人喜歡編造奇蹟以塑造神明的悲天憫人與神通廣大,結果使得史實與傳奇混雜不清。例如「泥馬渡康王」便是為了解釋為何宋高宗詔令建大道公廟所編出來的神話(據考察,是鄉紳吏部尚書顏師魯向朝廷奏請獲准)。
歷代皇帝向來善用神明抬舉來攏絡鄉民,以進行神權統治,甚至還訂有神明敕封進階辦法,只要神威顯赫,深受百姓愛戴,並且符合朝廷政治利益,便能夠一直「升職」。然而話說回來,光是大道公的醫者道心,就很值得我們尊敬景仰了,其實不需要太多神話的。
※ 本文摘自《神靈臺灣‧第一本親近神明的小百科》,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