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復興時期風靡全歐洲的暢銷書,是在教爸媽怎麼教小孩?
文/奧立佛.泰爾;譯/崔宏立
埃利亞特關於要如何成為完美文藝復興紳士的指導,並不是第一本這類型的書,而且可能還應該感謝一年前出版的另一本書:荷蘭學者伊拉斯謨斯所作的《論兒童的教養》[1],(伊拉斯謨斯這本又得感謝《廷士》[2]),這是義大利作家卡斯蒂格里尼[Baldassare Castiglione]在十六世紀寫的作品)。和《統治者》一樣,這是為十六世紀所寫的行為指導,對於身分相當好的男子(而且直截了當是針對男子或男孩)應如何表現才能與其地位相匹配提供建議。伊拉斯謨斯和他朋友摩爾一樣,算得上是全方位的學者:機智、有教養、具創造力,而且是位人文主義者。生於一四六○年代後期某個時候,他成為一名備受敬重的聖經學者(準備要做新約的希臘文及拉丁文新版),而且是什麼都能寫的作家,從文學風格到迷信一般的蠢事都能發表高論(他那本著名的《愚人頌》[3],是伊拉斯謨斯待在摩爾英格蘭家裡的時候所寫)。
它提供的是哪一類的建議呢?其中一項,用袖口擦鼻涕會招來不屑的眼光。把吃了一半的食物拿給同桌的別人也不合禮儀(了解這點很有用處)。作嘔時最好是把東西忍在喉嚨裡別真的吐出來。坐著椅子搖來晃去應該要被制止。「不管是誰有這動作就會給人一種印象,認為他一直在,或試著要,放屁。」是啦,這倒沒錯。
不過它可不只是一本在談餐桌禮儀的書。事實上,也沒多多少:大部分內容就那麼回事。
然而它受歡迎的程度倒是發人深省。一開始十年內就被譯成二十二種語言。伊拉斯謨斯在世的時候就有三十個版本,接下來三個世紀又另外有上百種。它是十六世紀全歐洲的暢銷書。這書大受歡迎就顯示出有一個繁盛的父母階級,需要指導該如何養育下一代,而伊拉斯謨斯就是告訴爸爸媽媽該怎麼教小孩的最佳人選:就是他那年代的斯波克(Benjamin Spock)醫師。他想要確保大家的孩子都熟悉十六世紀歐洲哪些該做哪些不能做的規則,在那樣的世界裡,對這個階級的人來說,失禮會對他們在宮廷裡的官運造成重大後果。別的不提,它就強調了手帕以及嘔吐的重要性。
註釋
[1]On Civility in Children
[2]The Courtier
[3]In Praise of Folly
※ 本文摘自《愛書人的神奇旅行》,原篇名為〈文藝復興時代的暢銷書〉,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