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成為富人,你得存資產
文/銀行螺絲釘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手頭並不寬裕,那你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賺錢,累積本金。
有一本非常暢銷的理財書,叫作《富爸爸窮爸爸》,這是一本不錯的理財啟蒙書籍,它介紹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財觀點:少消費、多儲蓄,並且把存下的錢投到能帶來收入的資產上,這樣就可以完美地實現財務自由。
但是,什麼是消費,什麼是資產,你分得清嗎?在這裡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回答。
假如公司發給你1,000元的獎金,你拿1,000元買菸抽,這就是消費;如果你拿這1,000元轉入了「餘額寶」,就是買了資產。你買了菸等抽完就什麼都不剩了,而餘額寶可以幫你把錢增值,讓錢生錢。
能夠為我們「生錢」的就是資產。例如股票、基金、房地產、理財產品等,雖然它們生錢的速度各有不同,但只要持有它們,就會以各種方式源源不斷地給我們帶來現金。不能「生錢」的就不是資產,例如我們花錢去買菸抽,這就是消費,抽完菸這筆錢就不復存在了。
現金不是資產。看到這裡,可能有的朋友會一愣:現金不是資產嗎?那我們辛苦存下幾十萬的存款,不算變得富有嗎?很遺憾,至少從「生錢」的角度衡量,現金不是資產,持有現金,長期看是會貶值的。
如果手裡有幾十萬的人民幣,這在當下確實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但這個「財富」是要打引號的。這裡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20世紀80年代有個詞叫作「萬元戶」。這個詞在當時是一個非常令人羨慕的詞。80年代很多人一個月的薪水只有幾十元人民幣,吃一頓飯也就幾塊錢。所以說誰家裡有上萬元的錢,那絕對是過得非常舒坦的。
但是現在呢?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北京城鎮居民的2016年人均年收入都到52,530元了。1萬元也就是比兩個月的平均收入稍多一點的錢,根本不算啥。如果80年代有個萬元戶,把1萬元現金藏在家裡,那到現在,當初的1萬元還是1萬元,現金自己是不會增值的。但如果這個萬元戶,用當初的1萬元買指數型基金,那到現在這1萬元很可能會變成30萬元。股票、基金等是資產,它們會自己「生錢」,而現金不是資產,請牢記這一點。
現在手裡有幾十萬元的人,就像80年代的萬元戶,雖然目前看起來好像是「富有」的,但再過30年,幾十萬元很可能就不值一提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整個社會的現金是越來越多的。所以,如果我們持有不會自己「生錢」的現金,那麼這部分現金佔全社會現金的比例就會越來越低,也就越來越不值錢。所以手裡有現金是好事,但長期持有現金,卻是一個災難。
現金是死的,它自己不會增值,所以我們要用現金去買「資產」,例如股票、基金等。只有資產才能自己「生錢」,避免貶值的悲劇。記住一句話,現金不是資產,長期不用的現金,我們應該拿來買真正的資產。
1.什麼是財務自由
當我們累積了足夠多能夠「錢生錢」的資產,我們就實現了財務自由。什麼是財務自由呢?
通俗地說,財務自由是我們可以不必為錢發愁,同時又有夠多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的人,看起來非常富有,每個月有大筆的薪水收入,但他必須透過不間斷地長時間工作來維持自己的薪水收入。例如一位富有經驗的牙醫,他可能很熱愛自己的工作,工作也能給他帶來很多的回報,可是一旦他沒有能力工作了,比如高齡退休了,他的高收入也就戛然而止。
真正的財務自由,是手裡有大量能夠「錢生錢」的資產,這樣即使自己不再投入精力去工作,也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現金收入。
我們可以看看《富比士》排行榜,全球知名的富豪,基本上都是手裡握有大量的資產:比爾.蓋茲(Bill Gates)手裡有微軟公司的股權,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手裡有很多優秀公司的股票,李嘉誠在全球有大量的地產港口……
這些富豪手裡都有大量可以「生錢」的資產。這些資產,有的是這些富豪創業建立的公司的股權,有的是像巴菲特這樣「買來」的股票。經營公司、投資股票是這些富豪的主業,但他們也可以隨時去度假、旅遊,或者做慈善、舉辦論壇。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手裡的資產仍然在源源不斷地為他們「生錢」。
有足夠的資金和充足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才是財務自由。
2.如何實現財務自由
真正的富人,手握大量資產,同時又絕不會去支付自己承受不起的消費。例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茲,他有幾百億美元的財富,其中絕大多數財富都是微軟公司的股權,這些股權就是他的資產,能源源不斷地給他帶來現金。股神巴菲特也是如此,他絕大多數資產就是他掌控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Cooperation)的股權,但巴菲特更是以節儉著稱,幾十年都工作在家鄉的那棟辦公樓裡,雖然手握幾百億美元,但從來不貪慕虛榮。
減少消費並不是說要做「葛朗台」式的吝嗇之人,而是說要更加理性地消費,而不是承擔自己支付不起的消費。當我們月薪只有5,000元時,先別想著購買最新款的蘋果手機;當買第一輛車的時候,可以挑選性價比更高的車型;當時間還不值錢的時候,可以用業餘時間多看書、鍛鍊身體,戒掉一些花費較高卻對身體無益的消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做投資理財,首先得手裡有錢才行。我們在消費上更務實一些,就可以省下更多的錢用於投資,更快地走上「錢生錢」的道路,如此這樣,做投資才會越來越輕鬆,才會更快地實現財務自由。
想要成為富人,要把錢拿來買「資產」,資產可以「錢生錢」,當我們累積下大量的、能長期「錢生錢」的資產,我們就變得富有了。甚至不用工作,這些資產也可以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現金收入,實現財富自由。
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累積大量的資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本金,有了本金才可以去買資產。所以如何獲得第一桶金,是我們第一步要做的。
每個人的第一桶金來源可能各不相同:有的人是從父母那裡獲取第一桶金,有的人是因為買彩券中了獎,有的人是因為做買賣賺到了錢……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都是透過工作來獲取薪水收入的,這就是我們的第一桶金。
這第一桶金是我們可以自由支配的,可以隨意決定它的用途。所以很多朋友就把這個錢花在吃喝玩樂上了。吃好吃的、玩好玩的,這樣做可以享受生活,獲得快樂,也沒啥不好的。但是如果把所有的錢都花在吃喝玩樂上,導致沒有錢去累積資產,那就太糟糕啦。我們可以來看個例子:
假如我們每天中午吃外面賣的快餐作為午餐,花費20元。那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有約22個工作日,一年下來光花在午餐外賣上的錢就是接近5,300元。但如果我們每天在家裡為自己精心準備好午餐,大約只需要不到10元就可以做得很好。為自己和家人做午餐,相比起外賣,不僅更加健康美味,還可以每年省下幾千元。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堅持這麼做,單單是工作日的午餐費,10年下來就是接近3萬元。這些錢如果可以每年拿來買資產,讓「錢生錢」,10年後這3萬元就可以增值到10萬元。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財富的差距就是在這不起眼的一點一滴中拉開的。
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是以「節約」著稱的,因為節約下來的每一分錢,都是以後的利潤。
著名的猶太船商斯圖亞特(Stewart)曾經有一句名言,他說:「在經營中,每節約一分錢,就會使利潤增加一分,節約和利潤是成正比的。」
他的員工評價斯圖亞特,說他是一個「非常吝嗇,讓人討厭的人」。他對於控製成本和費用特別重視,公司的很多文件都是在用過的紙的背面列印的,公司每一項大的開支都需要經過財務部門的審批才能支付。也正是因為這種節約精神,他的公司才能創造出巨額的財富,直至建立了龐大的商業帝國。
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我們擁有的財富是有限的,沒有誰的錢可以隨便花。如果我們在沒必要的開支上多花一分錢,也就意味著用於投資的資金少了一分錢。吃喝玩樂上花的錢,花費了也就沒有了;但是投資上的錢是可以不斷錢生錢的,一分錢未來甚至可以產出無數個一分錢。
越早開始累積資金用於投資,就可以越早累積下資產,讓資產為我們打工,不斷地「錢生錢」,就可以更早地實現財務自由的目標。
找到長期收益率最高的資產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資產有很多,例如黃金、國債、銀行理財、P2P(互聯網金融點對點借貸平台)理財、股票、房地產、紀念幣、紀念鈔等,這些都屬於資產。那麼該選擇哪一個呢?哪一個長期收益率更好呢?
這裡要先說一個概念:現金流。有的資產可以產生現金流。
例如,我們在2017年6月1日買了10,000元的5年期國債(記帳式),年利率3.5%。那麼之後每一年的6月1日,我們都可以收到350元的現金利息。
這就是國債的現金流。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有很多,例如債券、股票、房地產(可以收租金)、銀行理財、P2P理財等。
有的資產則無法產生現金流。
例如黃金,100年前1公斤黃金,妥善保存到今天,仍然是1公斤黃金,不會有什麼變化。
又例如一塊明朝的玉佩、字畫、傢具,放到今天它本身也不會產生現金流。再例如貴金屬、古董、藝術品、礦山等。
這就是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
為什麼要分為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和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呢?這是因為,本質上,這兩種資產的價格驅動因素不同。
能夠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它的價格主要取決於現金流的大小和穩定性。
例如,同樣是5年期國債,一個年利率3.5%,一個年利率4%,在風險相同的情況下,我們會選擇利息更高的。
兩個銀行都發行了5%年利率的理財產品,一個是招商銀行,另一個是一家農村信用社,我們很自然地會選擇招商銀行,因為大銀行的理財產品更安全,現金流穩定性更強,不用擔心到期無法償付。
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它的價格主要取決於供求關係。
我們總能聽說「盛世珠寶,亂世黃金」,為何黃金在發生戰爭的時候反而可以漲價呢?因為黃金流通性好,其價值比較通用,所以在發生戰爭的時候黃金的需求量就會上升,導致供不應求,黃金就會漲價。
所有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價格都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
說了這麼多,我們還是不知道哪個資產收益最高啊!
這裡有一個比較通用的概念: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通常比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長期收益率更高;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中,現金流越高,長期收益率更高。
《長線獲利之道》(Stocks For The Long Run)的作者傑諾米.席格爾(Jeremy J.Siegel)教授對200多年的美國金融市場做過統計,股票是長期投資中收益最高的資產,其次是企業債券和短期國債。而且任何債券都無法長期跑贏通貨膨脹,只有股票可以長期跑贏通貨膨脹。
圖1.1為1美元投資到不同資產上,經過200多年後,所能達到的市值規模。如果投資1美元到美國股市,200多年後,會變成704,997美元,是的,70多萬美元。但是如果投資到債券上,只會變成1,778美元;投資到短期債券上,為281美元;投資到黃金上,只有4.52美元。
像黃金這種無法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長期收益率甚至比國債更低。
一百多年前,5兩黃金可以買下北京的一間四合院,而100多年後,5兩黃金只能買下北京四環裡不到二平方米的房子,遠遠跑輸通貨膨脹。同一時間裡,美國股市從40多點上漲到17,700多點,上漲了400多倍。
可能有的朋友對此表示異議:我買股票被套了很多年,不僅沒有任何收益,還賠了很多錢,股票怎麼可能是長期收益率最好的資產呢?
這就牽涉投資策略的問題,同樣是中石油,巴菲特買了就賺錢,而你買了反而會虧錢。什麼才是投資股票類資產的正確「姿勢」呢?這裡先賣個關子,看完後面的章節,你自然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