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exels

捨不得,是你的功課

文/陳麗卿

明知該丟,卻丟不掉?
進行衣櫥減法的過程中,「捨不得」的情緒是你的障礙嗎?
你為什麼會「捨不得」?

細探其因,你的捨不得,有可能是理性上過不了關,例如:特別無法割捨那些價格高昂,甚至連標籤都還沒剪掉的服裝,當初縮衣節食狠下心買下來,就已經心頭淌血、愧疚得不得了了,如今自己連一次都沒穿過,就要把它拱手讓人,更是痛徹心扉。

或者,你從小就被教導浪費是不好的,覺得把「還可以穿」的衣服丟掉,等於暴殄天物;你或許不好意思將沾到醬油的T-shirt、鬆垮變形的針織衫穿出來亮相,但是,你卻將它們留在家裡穿,或在美麗的洋裝下,穿著褪色泛黃的內衣褲。或許你覺得「只要不被看到就沒有關係」,不過親愛的:雖然外人看不到,但你最親密的家人與伴侶卻有可能看到,而與你最最親密的「自己」,則是絕對、保證、一定看得到。

也有可能,你的捨不得,是出自感性上的因素,例如:你的衣櫥是歷史博物館,收藏著對逝去時光的懷念,包括與「他」第一次約會時穿的洋裝、剛出社會時的戰袍、上台接受表揚的小禮服、媽媽給你的大棉襖、大學班系服、證明自已也曾瘦過的二十四腰緊身牛仔褲,甚至還有高中時的體育服。你用盡全力守護著這座愛與牽掛的堡壘,捨不得丟棄任何一樣,因為當你動了想把某件衣服丟掉的念頭,心中就會隱隱感到一絲恐懼──害怕那些在意的人事物也將離你而去、從你的生命中淡出,而你,就彷彿是一個叛徒……

又或許,你的衣櫥是夢想百寶箱,裝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像是等著瘦下來、等著談戀愛、等著結婚、等著有晚宴、等著上台領獎、等著當上主管、等著變有錢……就可以穿的衣服。丟掉這些衣服,萬一期待中的那一天來了,不就沒有衣服穿了嗎?

你看,一個「捨不得」的念頭之後,藏著千絲萬縷的糾葛:
──自己連一次都沒穿過,就要把它拱手讓人,未免太浪費了。
──把「還可以穿」的,特別是「高價」和「名牌」的衣服丟掉,等於暴殄天物。
──丟掉這些有感情記憶的衣服,好像背叛了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
──丟掉這些衣服,萬一期待中的那一天到來,不就沒有衣服穿了嗎?

這些「捨不得」,其實是讓我們「再度看到自己是誰,再度決定自己要當誰」的機會。讓我們一起深入思考,檢視這樣的想法與價值觀,能帶來哪些生命的真實?

理性的捨不得

──自己連一次都沒穿過,就要把它拱手讓人,未免太浪費了。
──把「還可以穿」的,特別是「高價」和「名牌」的衣服丟掉,等於暴殄天物。

哪一種比較浪費:緊握不放,或是送人?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暴殄天物是不好的,浪費食物會被雷公打。但是,我們卻不曾真的思考過:什麼是真正的浪費?

回想一下,假設兩年前你買下這一件衣服,在你為它付出一千元的那個當下,就已經「銀貨兩訖」:你用一千元,買到當下的快樂與美麗。過了兩年後,你已經改變了(可能是思考,可能是工作,可能是身材),而這件衣服也已經不再適合你了,這時你有兩種選擇:

選擇一:把它丟棄或送給別人。這個選擇並不會讓你多花錢,卻有機會讓它成為別人生命中的禮物;你則換來更輕鬆的生活,更充裕的空間。

選擇二:把它掛回衣櫥。這個選擇同樣不會讓你花錢,卻可能在往後的生命中繼續浪費你的時間、占據你的空間、耗損你的心思,最嚴重的是,讓你每天穿衣都得冒著不美麗的風險。

你一定已經發現:這兩個選擇所花的金錢,一樣都是一千元。換句話說,無論怎麼選,都不會改變你已經花出去一千元的事實,而既然花的錢已成定局,接下來要思考的就是:設立「停損點」,不再繼續浪費下去,包括浪費時間、空間、精力與美麗。

前面這個想法是以自己為出發點,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以衣服為出發點來思考,什麼是「浪費」?

對衣服來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被愛它的人穿、並且讓穿它的人感到快樂,就算這件衣服被穿到舊掉、壞掉、破掉了,也正表示它已經完成最大使命。這一點也不浪費,而是物盡其用。

相反的,如果把一件衣服買回來之後就「供奉」在衣櫥裡,長期埋沒它、忽略它、無視它,就算自己不穿,也不讓它被別人穿,讓它的價值沒有機會可以發揮,這,對衣服而言才是最大的浪費!

甚至如果將視野拉遠,從整個宇宙的宏觀角度來看,這件衣服其實沒有消失,它只是完成了在你身上的任務,因此離開你的衣櫥,進到另一個人的衣櫥中,開始執行它下一個階段的任務而已。

你常穿的衣服有「好好呼吸」嗎?還是快要窒息?

萬事萬物都有能量,當衣櫥太過擁擠,每件衣服長期被塞在難以呼吸的空間中,材質再好都會失去活性。這也是為什麼把服裝買回家後,如果暫時沒穿而放入衣櫃中,過了一陣子再拿出來時,你會覺得這件衣服好像了無生趣、失去了原本的生命力,這就是因為擁擠的衣櫥讓衣物窒息了。

如果你曾到日本旅遊,目睹過通勤時段的電車,大概就能想像擠爆衣櫥中的衣物,每天過的是怎樣呼吸困難的日子。既然我們都對人擠人的場面避之唯恐不及,為什麼卻允許心愛的衣物日日擠沙丁魚陣呢?

對衣服最大的傷害不是穿太多,而是洗太多或燙太多,其中又以熨燙對服飾的傷害最大。然而,如果你因為衣服皺了而去燙它,但燙好又掛回擁擠的衣櫃中,於是下一次拿出來時,衣服又皺了,又得再經過一次熨燙的考驗。這不僅是浪費時間的惡性循環,對衣服更是無窮無盡的折磨。無論是讓衣物失去生命力、不再神采奕奕,或變皺需要熨燙、進而折損衣物壽命,甚或是消耗你寶貴的時間,歸根究底,都是「衣櫥爆滿症」的緣故。

看到這裡,你應該也同意:衣櫥中的寶貴空間,應該要留給我們常穿、好穿、愛穿的衣服,而不是不合穿、不愛穿、沒有在穿的衣服,不是嗎?

感性的捨不得

──丟掉這些有感情記憶的衣服,讓人覺得自己背叛了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
──如果丟掉這件東西,我是否會忘記他/她/它,也忘記那個時候的自己?
──丟掉這些衣服,如果期待中的那一天來了,卻沒有衣服穿怎麼辦?
──丟掉這些衣服,似乎等於丟掉了「夢想成真」的可能性?

生命的禮物是依附在衣服上,還是烙印在心裡?

你對這些服裝的捨不得,正映照出了你對某人、某事、某物的羈絆,或某個時期的自己的緬懷。然而這些珍貴的羈絆,不該依附於衣服上,而該安置在你的心裡。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物品來到你的身邊,都必有其功課。是因為「自己+當下+需要」,因而帶領他/它進入你的生命中。無論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又有怎樣的結局,從相遇的那一刻起,你的人、你的心就已經起了化學變化,而化學變化是不可逆的:

丟掉初戀約會穿過的洋裝,丟不掉蛻變為女人的成熟與悸動;
丟掉陪你挺過無數提案的套裝,丟不掉累積出的專業與抗壓;
丟掉媽媽準備的大棉襖,丟不掉被愛灌溉下長成的美麗靈魂;
丟掉舊情人送的絲巾,丟不掉在跌宕中終於學會愛的表達……

你是否保留相關的物品,並不影響你和在意的人事物之間的連結,即便把衣服丟掉,也不代表不在乎,因為它已經牢牢印在你的心中。

然而,如果這些道理你都懂,但情感上還是捨不得怎麼辦?我在協助學員整理時,會請學員與我分享那些「丟不掉的衣服」的故事,你也可以這麼做:找一、兩位信任的朋友當故事的傾聽者,將蘊藏在衣服裡的故事說出來;你會發現,你對這件衣服也許就可以漸漸放手了。這不代表你的情感被沖淡,相反地,藉著訴說衣服的故事,你已將情感從衣服上提煉出來,再度深入內化到細胞裡。當你確認它已經成為你內在的一部分,就不再需要緊緊抓住不放了。

你希望夢想現在就實現,還是期盼未來會實現?

不要小看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我們的話語經常蘊含著隱約的暗示。例如:

「等我瘦下來,就能變美麗。」
→當你這麼對自己說,就暗示著現在的自己,不值得變美麗。

「等我有一個伴,就能打扮漂亮去約會。」
→當你這麼對自己說,就暗示著現在的自己,不值得打扮漂亮。

「等我換了工作,就能穿這些高貴的衣服。」
→當你這麼對自己說,就暗示著現在的自己,不值得穿得高貴。

夢想少了行動,等於幻想!夢想是否會成真不在於衣服的保留,而在於有沒有真的採取行動。請讓自己永遠活在此時此刻,而不是活在對未來的幻想中。如果變瘦、談戀愛、換工作是你的夢想,你是否已經開始為了實現夢想而努力?如果還沒,現在、立刻、馬上開始追尋吧!

更進一步地想:有朝一日在你努力追尋之下,夢想實現了──達到了理想身材、開啟了一段良緣、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工作,那時的你,早已是你的「進化版」了,怎麼還會適合穿現在保留起來的舊衣服呢?況且,如果你連現在的自己適合穿什麼衣服,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又怎麼能確定未來的你會適合穿什麼衣服呢?

別再因為聚焦「未來」而看不到「現在」,讓自己的美麗空轉。人生太短,實在沒有時間浪費在等待。

讓我們一起將前面的話語修改一下──
──別再說:「等我瘦下來,就能變美麗。」
而是說:「現在的我就很美,以後只會更美!」
──別再說:「等我有一個伴,就能打扮漂亮去約會。」
而是說:「現在的我,就值得打扮漂亮!」
──別再說:「等我換了工作,就能穿這些高貴的衣服。」
而是說:「不必等換工作,我現在就能穿得高貴!」

衷心盼望,經過了以上思考,能讓你的心安定下來,不再因捨不得的情緒而惴惴不安,能夠坦然自在地給予衣服祝福,也給予自己祝福。將衣櫥騰出空間的同時,無疑就是對宇宙宣告:我的生命,已經準備好迎接更多美好的事物了!而這,正是衣櫥減法的意義所在!

※ 本文摘自《衣櫥減法》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