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臟六腑痛、氣血不順?精準找出穴道這樣做
文/坂元大海、原島廣至 譯/林倩伃
臟腑的概念
臟腑是六臟(肝、心、脾、肺、腎、心包),以及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等主要器官的總稱。常見的「五臟六腑」一詞,其實並未包含心包。此外,人體的其他器官(膽、腦、髓、骨、脈、女子胞),則稱為奇恒之腑。臟字中的「藏」代表臟中藏有五神之意,屬於實際器官,在陰陽觀念中屬陰;而腑字中的「府」則代表倉庫,或是集合人、物品的場所,在陰陽觀念中屬陽,是中空的器官,負責吸收、消化營養物質,以及排泄食物殘渣與尿液等功能。腑將攝取自體外的食物消化、吸收後,創造出氣血,供人進行各種動作。氣血過多時,則會儲存於臟內。此外,腑也會消化、吸收臟內的氣血。也就是說,臟、腑相輔相成,以完成人體的各種活動,因此常並稱為臟腑。
氣血的概念
氣血代表滋養身體的營養素,也是生命最基本的元氣來源,但氣與血則分屬於不同概念。血是構成生命的幾大要素中,較早被發現的現象。當人類殺害動物食用,或是人體受傷導致死亡時,常可見到流出體外的血液,這使人們理解血液對生命的重要性。認知到血液的概念之後,才開始出現氣的想法,更與血並稱為「氣血」。
氣血源自水穀(之氣)[1]、大氣[2],以及先天之氣[3],並由肺運送至身體各部位。水穀為食物,大氣則代表空氣。也就是說,中醫早已出現將地球上的有機物與無機物吸收入體內,再經由分解、吸收後,轉換為氣,並組成身體各構造或作為身體能量來源的概念。而身體吸收生命必要的元素等概念,也與現代西洋醫學的基本構想相去不遠。
骨度法:如何找出腧穴的位置
要找出腧穴的位置,對古人來說應該相當困難吧!
尤其每個人身高皆不相同,軀幹與手足的長度也因人而異,因此當時的人們先將身高標準訂為七尺五寸,並分別訂出手足、軀幹的長度。不過,這個標準能分毫不差地找出所有腧穴嗎?
舉例來說,前臂自肘關節至掌關節的長度約為12寸(正確來說應為12.5寸,但WHO標準則訂為12寸)。以漢朝制定經穴時的標準看來,一寸約為2.3㎝,因此前臂約為27.6㎝。不過,應該只有少數人前臂長度為27.6㎝吧!
然而,在此所謂的1寸,並不是指絕對的尺寸(也就是一寸等於2.3㎝),而是將各部位均分後的比例。也就是說,無論前臂長度多少,皆是以其12分之1作為1寸。
這套由古中國人所訂出的骨度法乍看之下有點奇怪,但其實相當合理。每個人的郄門位置皆不相同,但若將前臂長度訂為12寸,郄門便位於距手掌約5寸的位置。這麼一來,每個人只要找出前臂⁵⁄₁₂處,即可取得郄門。因此,可見此方式相當理想。
註釋
[1]水穀(之氣)代表食物。胃稱為「水穀之海」,負責儲存、消化食物。
[2]大氣由水穀(食物)轉化而成的氣分散於胸內,成為呼吸或心臟搏動的能量來源,也就是大氣,可增進肺的呼吸機能與心血循環。
[3]先天之氣人出生以來便擁有的氣,可維持生命各種活動。此外,相對於先天之氣,當人出生後自行創造的氣則稱為「後天之氣」。
合谷
合谷具有極佳鎮痛效果,可緩解上肢疼痛、麻木、麻痺,是使用頻率較高的經穴。在古典醫學中,合谷為大腸經的原穴,因此可治療各種大腸疾患與大腸經的異常。此外,合谷亦屬於四總穴之一(雙目之病收於合谷),可治療顏面、頭部疼痛(頭痛、齒痛、喉嚨疼痛)。
部位: 位於手背之第二掌骨中央橈側
與此經穴有關的解剖學各部位:
- 橈神經淺支(皮支,C 5∼T 1)分布於食指指背皮膚
- 第一背側骨間肌(肌腱)受尺神經所支配,可外旋食指
- 第一掌背動脈源自橈動脈與尺動脈所構成的腕背動脈網
- 手背靜脈網源自頭靜脈
- 針通過第一、第二掌骨之間
掌指關節
MP關節可與近側指間關節一同屈曲,以握住物體。MP關節外型屬於多軸性球窩關節,並受掌側韌帶(掌側板)與側副韌帶所控制,進行屈曲、伸展、外旋、內轉等運動。此外,當手握物體時,MP關節之側副韌帶則會收縮,使關節無法外旋、內轉,以穩定關節,加強握力。
※ 本文摘自《經穴大全》,原篇名<經絡經穴概論>、<LI 4 合谷>,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