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空氣並不新鮮,有時候比都市更慘
文/李慧宜
只要不下雨,冬季裡作就能長得頭好壯壯。然而,經歷了這些年的冬雨,現在農民一看到雨雲密布,心裡就七上八下。我記得二◯一五年的冬至,陸續有兩道冷鋒撲向台灣,農民期待了好久的乾冷空氣就要到來,大家臉上都出現一種「哇!寒流終於來了」的開心表情。
這個時候,不只農民放心,田裡的白玉蘿蔔,好像也從垂死之際復活,還有園子裡的小果番茄,正歡呼著,作物們等著氣溫下降,好好一展撲鼻香氣與甜度表現。
冬季裡作大多是旱作,討厭下雨、不要太熱,光是每天清晨的濃霧,就能把農地上的小鬼頭們餵得又飽又舒坦。
1.灰濛濛的美濃
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這個時節的台灣,常常會遇到寒流來襲。冷氣團浩浩蕩蕩從北方南下,東北季風在此時,最為劇烈,總是把大國內地的霧霾或污染,毫不打折吹送到南方小島上。
美濃近幾年冬至前後的濃霧,出現了些微不明顯,但是又很令人憂心的現象。
過去平原上的濃霧,是作物的水分補充,也是冬季最美的風景,可是這些年,時常出現過了中午霧氣都還沒有完全蒸散的現象,如果此時再仔細對照冷鋒過境的時間點,結果會讓人嚇出一身冷汗,原來鋒面通過不只氣溫下降,還帶來了北方的空污,再加上冷高壓大軍壓境,導致境內的空氣污染如如不動,完全無法擴散。
記得二◯◯六年我剛進入美濃進行長期的採訪調查時,一位台北老友就曾對我說:「我不喜歡美濃,一年只有兩季。夏天好熱,冬天天空又都是灰灰的,好像怎麼擦都擦不掉。」
真的就有如她所說,現在一入冬,眼光望向遠方,試圖看美濃山系或大武山系時,稜線總是似有若無。
只要是這段時間,北方有強烈冷氣團光臨台灣,各大媒體就會引用環保署的數據,提醒國人盡量少外出、避免激烈運動。我的採訪本上寫著,「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五日,環保署表示,這波霾害是今年來霾害影響程度最廣的一次。」連續三天,整個台灣的西半邊,無邊無際灰濛濛,PM 2.5 細懸浮微粒嚴重超標,最慘的時候,全台灣七十六個測站的每小時濃度,有六十六個測站濃度都達「紫爆」程度。
大氣不分城鄉,更無視行政邊界的虛線,它越海跨山而來,有洞就鑽,甚至鑽進動物肺部的最深處,穿透肺泡直接進入血管隨著血液循環全身。
當然美濃也沒有在這波空污潮中缺席。如果日正當中,美濃上空還漂浮著濃濃霧氣,大家都要小心了,因為這是 PM2.5 和 PM10這些一級致癌物的污氣。我問高雄市環保局一位科長,「為什麼我們美濃的空氣常常比市區還差?」
他給我一個無奈的笑容,「起北風,是中國的空污南下壟罩台灣,美濃跟大家都一樣跑不掉。另外一個原因是,美濃位於中央山脈和玉山山脈最南支脈交會處的南邊,是一處東北高西南低的畚箕地形,如果南風或西南方一吹,會讓本土的空氣污染散不出去。」
總之,無論是南風還是北風,美濃都有事。
所以常常很多時候,我都忍不住會跟南下美濃的朋友說:「農村空氣並不新鮮,有時候比都市更慘,像美濃,會被北方來的 PM2.5 包圍,也會被西南方國產的 PM10 懸浮微粒所影響。」
蘿蔔園的日出薄霧,如果到中午還沒有散,就有可能是空污。
2.作物也不好過
空氣影響人。人會過敏,皮膚會癢,呼吸道疾病會被誘發,也會提高死亡風險或癌症機率。像是我跟老二小樂,就對這些不良空氣較為敏感,就算沒有感冒或發炎,一到空污嚴重的時候,我們兩個就是咳不停,尤其有時候,會咳到一種心臟都快要跳出來的程度,這讓我很憤怒。
另外讓我生氣的,是田裡的作物也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空污中的酸性物質,會讓植物變得不健康。像酸雨,就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氯化氫在大氣中作用而成的稀硫酸、稀硝酸及稀鹽酸,一般酸鹼度大約是在三﹒八至五﹒六之間。
還有一堆被統稱為酸霧,就是含有硫酸、硝酸、磷酸、鹽酸等微滴的煙霧,來自各種工業製程所排放的強酸微滴,也會對植物造成影響。而臭氧、二氧化硫和乙烯,更會加速或惡化植物因為陰雨天、露水霧重而造成的露菌病。
二◯一五年年底,我就親眼看到酸霧和酸雨對作物的傷害。那天,我從北部娘家剛回到美濃,想說先到蘿蔔園巡田拍照,一到園子邊,差點被嚇到跌坐地上。一開始還以為鬼打牆,無論怎麼翻找都看不到任何一根蘿蔔,我甚至以為自己走錯路,後來睜大眼睛一再確認水圳、電線桿和排水孔的相對位置,這才發現,短短四、五天不見,園子裡那些應該正要快樂長大的蘿蔔,全都逃不過酸雨和酸霧的侵襲,整片蘿蔔園就這樣消失了。
重點是,不是只有我們家的蘿蔔園如此,幾乎整個美濃平原白玉蘿蔔的退場,不用「落荒而逃」根本無法足以形容。一夜之間,蘿蔔無影無蹤,就像是外星人來過一樣。
3.農藥也空污
還有一種農民早已經習慣的空氣污染,那就是冬季裡作密集耕種與管理下的農藥使用。
對許多農家來說,一年之中的收入,取決於冬季裡作的產量與價格,因此每個農民都有只許成功的壓力。種紅豆、種蘿蔔的人,大部分是老農,紅豆、蘿蔔收成賺的錢,有些是要幫助兒女負擔下一代的學費,有些是要給自己存下未來長期照顧的老本;種番茄、種敏豆的,大部分是中壯年或年輕農民,敢衝敢冒險敢投資,可是也要拚老命不能失敗,一旦收成不佳或價格差,不要說家裡來年的生活費成問題,連投入的成本都賺不回來。
所以,如果農民不夠了解作物的生理現象,又欠缺對農藥使用的正確觀念,就會被收成不好的恐懼牽著走。一旦出現害怕、心生緊張,再加上經驗不足、態度有所偏差,在農藥行或其他農友的慫恿下,過度使用農藥是必然發生的結果。
越努力耕種,不見得對環境有利,有時候反而會對植物和生態有害。第一線的受害者,絕對是生活在農村的我們。
在美濃市區,有一所小兒科是我們朱家的家庭醫師。每逢這個季節,我或是小樂又會開始過敏。他跟我說:「我只能幫你開一些止咳的藥,可是如果過敏原沒有消失,一樣不會好。」
我問他:「那怎麼辦?」
「沒辦法啊!如果是農藥引起的,戴口罩會好很多,可是如果是 PM2.5,那可能只能避免外出,多喝溫開水來減輕不適了。」醫生也很無奈。
我又問:「確定這不是感冒嗎?」
他篤定地回答:「不是,農村空氣一點都不好,有空氣污染,也有農忙時期的農藥污染。很多病人都跟你們一樣。」
二◯一五年,這一天是十二月二十日下午,台南市區有一場「反污染我在乎」大遊行,我是活動支持者,也是採訪的記者。
由於 PM2.5 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級致癌物,包括發電廠、焚化爐、煉油廠、石化廠、半導體廠,以及燃油交通工具都會產生,可是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卻都沒有具體改善 PM2.5 空氣污染的政策。再加上台南、高雄、屏東、嘉義等南部縣市,常年空氣污染嚴重,PM2.5 年平均已超過標準二倍,民眾罹癌率節節攀升。
所以環保團體趕在大選前舉辦這場遊行,為的就是要要求政府單位和各政黨候選人,都有責任要提出禁止污染停止產業擴張的立場。
遊行現場的行動劇,上演著暗黑勢力吞噬環境的劇碼,跟著爸爸媽媽參加遊行的孩子們,正瞪大眼睛觀看黑白力量對峙,緊張心情溢於言表。
空氣污染,不是都市特有,也並非工業區專屬產品,我們住在農村,空氣不新鮮,我們的農作物,時時受到威脅,還有農藥揮發在農村的空氣之中,對居民產生的影響,都還沒有具體的科學研究成果和政策規劃。
遊行後的第二天,村莊在濃霧中醒來。路燈還亮著,在霧氣中暈開帶有柔焦美感的橘黃色塊,原本橫亙在眼前的龍山,不僅稜線消失,連整片山都被塗成厚厚的灰白色。這樣的霧景,已經越來越難辨別是美景還是污染?只好等到太陽高掛天空後,才有辦法知道這場霧到底是以水分為主,還是懸浮微粒比較多?
※ 本文摘自《農村,你好嗎?寫在農村的24則鄉野求生筆記》,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