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youtube影片截圖

對李小龍而言,功夫即是「道」

文/臥斧

1980 年美國派拉蒙影業決定拍攝《13號星期五》第一集時,想的不是「喔耶我們想到了一個超酷的殺人魔角色所以來拍一系列恐怖片吧」這種事情,而是直接單純叮噹響的一個字:錢。

派拉蒙影業之所以會覺得拍恐怖片有利潤,是因為在兩年前,亦即 1978 年,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拍了一部讓派拉蒙高層想到就流口水的恐怖電影。這部獨立製作的恐怖片成本大約三十萬美金,上映後的票房加上後來的錄影帶、影碟等等收益,加總到新世紀時,已經超過七千萬美金—如果考慮到近卅年間的通貨膨脹,這個數字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兩億五千萬美金。就算不用這麼誇張的數字來看,三十萬的投資變成七千萬的獲利,投資報酬率也高達百分之兩萬三千—當然,1980 年派拉蒙高層在考慮收益時的數字還沒這麼驚人,但也已經具有極大的誘惑力了。

這部讓派拉蒙影業腦子裡塞滿美金的電影,叫《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

《月光光心慌慌》裡的凶手叫麥可.邁爾斯(Michael Myers),六歲就謀殺了自己的姊姊,被父母逮到,交給警察。十五年後,邁爾斯在移監途中脫逃,開始他一路狂殺的人生。

邁爾斯與《13號星期五》裡的傑森,都在後來的續集裡才真正顯露自己「打不死」的特質—每部電影的最後他們好像都被幹掉了,但感覺其實是他們殺煩了所以先休息一下,說人家暫時不玩了。

《月光光心慌慌》的英文片名直譯是「萬聖節」,那是邁爾斯殺掉姊姊的日子。1994 年,另一部與萬聖節有關的電影上映;這部電影裡的男女主角於萬聖節前夕遇害,一年之後,一隻烏鴉停在男主角的墓碑上,啄了幾下墓石,接著男主角從墓穴裡爬出來,向殺害自己及女友的惡黨展開復仇。

這部片子,臺灣譯名叫做《龍族戰神》(The Crow)。

《龍族戰神》後續雖然也衍生了系列作品,但與《月光光心慌慌》及《13 號星期五》這類以殺人魔大量屠殺的 Slasher film 不同。幾部《龍族戰神》電影的男主角們雖然也會殺掉不少劇中角色,但並非單純逞凶,而是以暴制暴地追獵邪惡;雖然也是重回人世的不死之身,但在結束復仇之後,遺願已了的他們都會回到墓地,再度離開人間。此外,在《龍族戰神》的相關續作當中,死而復生的並非同一個角色;串連這個系列的,其實是英文原名當中的「烏鴉」,在系列作品裡,這種飛禽會將主角從墳地裡喚醒,並在主角的復仇行動中擔任指引。

這些電影的情節與「龍」半點關係也沒有,臺灣的譯名之所以出現「龍」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來自飾演首集主角艾瑞克.德凡(Eric Draven)的華裔演員李國豪(Brandon Lee)。

李國豪1965年出生,二十歲時第一次在電影《罪惡殺手》(Crime Killer)裡飾演一個黑幫分子,只出現在開場戲中,連演員名單都沒掛名。隔年他開始參演影集及電影,大多數是低成本的武打或警匪片,直到1996年的《龍霸天下》(Rapid Fire)才飾演主角;雖然外型俊秀、體能優異,但李國豪一直沒有成為一線紅星。

1993年,李國豪接演《龍族戰神》,在拍攝劇中槍戰場面時中彈,十二小時後宣告死亡,距離電影殺青只剩八天。李國豪的未婚妻及母親希望導演繼續完成這部電影,李國豪還沒拍完的部分由替身演員接續,再以特效修飾臉部。這樁意外促使好萊塢各大片場檢討拍片時的安全規範,規定必須有專業人員在現場檢查才能拍攝危險的動作場面。

作品不多,直到遺作《龍族戰神》才獲得票房上的成功,但李國豪在二十八歲早逝一事,常讓人想起他的父親,這也是李國豪作品常被冠上「龍」字的主因。

李國豪的父親叫李振藩,藝名正是「李小龍」。

李小龍年紀很小時就以童星身分出道,真正擔任主角的片子是 1970 年的《唐山大兄》。從《唐山大兄》開始,李小龍只演了四部電影(不算後來補拍完成的《死亡遊戲》),但銀幕形象橫掠香港、臺灣、美國乃至世界,成為武打電影、武術界甚至娛樂文化的重要標誌。李小龍身高一百七十一公分,在西方人眼裡只能算是小個子,但他在電影中展現的堅毅意志與精實肉體,卻是不折不扣的硬漢。

1973 年,李小龍暫停在香港拍攝的《死亡遊戲》,先拍了《龍爭虎鬥》—這是李小龍與美國華納兄弟(Warner Bros)公司合作的電影,也是他第一次在好萊塢電影裡擔綱主角。1973 年 5 月 10 日,李小龍在香港嘉禾片場替《龍爭虎鬥》做後續配音時,突然抽筋嘔吐,陷入昏迷,經送醫急救後甦醒;轉院後又觀察了一週,醫生沒檢查出什麼毛病,李小龍繼續回到片場工作。

過了兩個月,7 月 20 日下午,李小龍和嘉禾電影負責人鄒文懷到女星丁佩家中討論《死亡遊戲》後續拍攝事宜,李小龍本來要和鄒文懷一起出席另一場晚宴,但臨時覺得頭痛,所以留在丁佩的臥室裡休息,鄒文懷獨自離去;丁佩兩次進房查看,李小龍都還睡著,待到九點半左右、鄒文懷回到丁佩家中,發現叫不醒李小龍,馬上找了醫生。醫生在十點多趕到,查覺李小龍沒有呼吸脈搏,立即將他送進醫院;抵達急診室時,李小龍已經沒有生命跡象,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搶救,醫院在十一點三十八分簽發了李小龍的死亡證明,得年三十二歲。

李小龍自幼修習詠春拳,是宗師葉問的門生,後來自創截拳道,在武術界留下的傳奇甚多;而他在大銀幕裡展現的精采動作及誇張吶喊,也在電影史留下無法取代的形象。雖說戲裡戲外似乎都是個渾身是勁的硬漢,但事實上,李小龍在 1961 年考進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時,除了戲劇之外,還修習了哲學與心理學等等學科。

約莫在逝世前半年,李小龍開始寫下他的人生閱歷,以及對自己「武術家/明星」身分的觀察與反省。這些文章在他拍攝《死亡遊戲》及《龍爭虎鬥》其間經過多次修改,加上他發展截拳道的心得、融貫東西方哲學的想法,詩作以及書信等等文件,於 1999 年由約翰.力圖(John Little)編輯成《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Bruce Lee: Artist of Life)一書。

在這本書裡,李小龍不止一次提及功夫即是「道」,在〈頓悟功夫的一剎那〉這個篇章,李小龍寫到自己搞不懂葉問對他說的道理,心煩意亂,於是划船出海轉換情緒。船在海面上漂盪,李小龍想起自己的滯礙,氣得揮拳擊水,在那個瞬間,他忽然想到,「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但事實是它能夠穿透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我站在對手面前時,我那些思想和情感不也像小鳥在水中的倒影嗎?這正是葉問師傅所說的『超然』的意思,這並不是說要全無感情或感覺,而是要讓你的感覺不受滯或阻礙。故此為了要控制自己,就必須順乎自然,接受自己。……對我來說,整個世界都連為一體了。」

對李小龍而言,武術的修習及表演,促使他對自己做出哲學的內省,而到後來,他的武術反過來成為哲學思索的外在呈現。

是故,想向李小龍看齊,只學會掄雙節棍和喊出高頻率的「啊剎」是沒有用的。

要成為無堅不摧的硬漢之前,必須把自己變成最柔軟的水。

※ 本文摘自《硬漢有時軟軟的》,原篇名為〈#26 變成水吧〉,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