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問世時,工程師如何把鍵盤塞進4.7吋的LCD螢幕裡?

Readmoo編輯團隊

Readmoo編輯團隊的最新文章 (more...)
- 用妖怪拆解文化與社會──談「說妖」系列《蛇郎君》、《水鬼》、《魔神仔》 - 2021-01-15
- 【犢叔扭扭】mooInk Pro、mooInk Plus 軟體更新,終於可以跨頁劃線啦~ - 2021-01-15
- 【讀墨使用祕技:電書就要這麼讀!】Vol. 34 萬事問客服之前,先看這回的mooTube - 2021-01-15
文/阿杰・艾格拉瓦、約書亞・格恩斯、阿維・高德法布;譯/林奕伶
AI 工具對工作流程的影響
對許多企業來說,AI預測機器的影響很深遠,不過是以漸進且大致不引人注意的方式進行,差不多就類似AI 改善智慧型手機上的許多修圖應用程式。它協助整理照片,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使用應用程式的方法。
你可能有興趣知道AI 如何讓你的企業產生根本性的改變。AI 工具會從兩方面改變工作流程。第一,它們可能會讓任務過時,因此會從工作流程中淘汰;第二,它們可能增加新的任務。每家企業及每個工作流程可能會有差異。
每家企業當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但是藉由拆解工作流程,企業可以評估預測機器的影響範圍,是否可能超越原本設計的個別決策。
AI 工具如何改變iPhone 的鍵盤
一方面,智慧型手機的鍵盤與原始打字機鍵盤的共同之處,可能比個人電腦使用的鍵盤還來得多。
如果你的年紀大到使用過打字機,也許還記得如果字打得太快,機械會卡住。基於這個理由,鍵盤出現我們熟悉的QWERTY 排列設計,這樣的設計標準會限制敲到兩個相鄰按鍵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正是舊式打字機故障的原因。但同樣的特徵也會讓速度最快的打字員變慢。
即使導致所有問題的機械作用早已無關緊要,QWERTY的設計仍延續至今。蘋果的工程師設計iPhone 時,爭論到底要不要乾脆完全擺脫QWERTY。而讓他們打消念頭的原因就是熟悉度,畢竟當時競爭最激烈的對手黑莓機(BlackBerry)就是用QWERTY 鍵盤,效果好到產品有令人上癮的本質,因而普遍被稱為快克莓(Crackberry)。
蘋果iPhone 的「最大科學計劃」就是虛擬鍵盤。但遲至2006 年(iPhone 於2007 年問世),鍵盤還是很糟糕。不但比不上黑莓機,而且難用到沒有人能用來打一則簡訊,更別說電子郵件了。問題在於要把鍵盤塞進4.7 英寸的LCD 螢幕,按鍵會變得非常小。這代表很容易按錯鍵。許多蘋果工程師最後想出甩開QWERTY 的設計。
他們只有三個星期可以找出解決辦法,如果找不到解決辦法,整個計劃可能就會終止。每個iPhone 軟體開發商都在天馬行空地探索其他選項。
等到三個星期結束時,他們有個看起來像小型QWERTY 鍵盤的鍵盤,但做了相當大的調整。雖然使用者看到的影像不變,但在打字時,某一組按鍵周圍的區域會放大。當你按了「t」,極有可能下個字母是「h」,於是那個按鍵周圍的區域會放大。在那之後就是「e」與「i」放大,以此類推。
這就是AI 工具發揮作用的成果。蘋果的工程師幾乎是搶在所有人之前,使用2006 年的機器學習,建立預測性演算法,讓按鍵大小根據個人打字的內容而變化。一脈相傳的科技,帶動如今你看到自動修正的預測性文字。
但基本上,能夠有效運作的原因是QWERTY。設計用來確保你不會按到相鄰按鍵的鍵盤,讓智慧型手機的按鍵能在需要時放大,因為下個按鍵非常不可能就在你剛使用過的按鍵附近。
蘋果工程師在開發iPhone 時做的事,就是精確了解使用鍵盤的工作流程。使用者必須找出按鍵、碰觸,然後移到下一個鍵。
藉由拆解這個工作流程,他們發現找到及碰觸的按鍵未必是同一個按鍵。更重要的是,預測可以解決如何知道使用者下一個要按的按鍵。要了解如何充分利用AI 工具,掌握工作流程非常重要,對每個工作流程來說都是如此。
有時候一家公司想將AI 工具放進工作流程之中,需要重新思考或「再造」整個工作流程。因此,就像個人電腦革命一樣,需要時間才能看出AI 給許多主流企業帶來的生產力增加。
本文介紹:
《AI經濟的策略思維:善用人工智慧的預測威力,做出最佳商業決策》。本書作者/阿杰・艾格拉瓦、約書亞・格恩斯、阿維・高德法布;譯者/林奕伶;出版社/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