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讀書這件事看成無條件的好事,可能是種危險?
文/山口周;譯/張婷婷
在前一節我們已經指出,與其魯莽的一頭撞進自學中,沒有效率地分散投資時間,還不如擬定某個程度的學習目標,要來得更好。
這麼一來,當然就往往會去思考要學習哪個領域的東西,但是在這裡必須注意的是「自學的方針不是領域,應該是主題」。
換句話說,就是以主題為主,以領域為從。這是在進行自學時非常重要的一點,不過很不可思議的是,世界上幾乎沒有人指出這一點,因此要特別注意。
我想說的是,一旦你開始自學,往往會陷入要學哲學還是歷史,類似這種設定領域的問題中,但重點應該是你追求的「主題」要有方向性。
所謂主題,就是你追求的論點。以我自己為例,就是制訂類似以下主題來面對自學,比方說「要引發創新的組織是什麼樣的組織」、「美學意識可以如何提升領導能力」、「共產主義如今還有可能性嗎」,或是「基督教能否拯救煩惱中的商人」等等。
這些主題的數量也需要看時期而定,大概都是五個到七個左右。由於我是為了對這些主題尋求自己的解答所以才自學,因此判斷「該輸入什麼」的要點,就在於我能從這些主題中得到什麼啟示或是察覺。
另一方面,所謂領域就是類似心理學、歷史,或是文學等內容的分類科目。就像一般書店的書架,依照興趣、運動,或是烹飪來分類一樣。
說到擬定自學的戰略,總是會想到「學習哪個領域」,但如果這麼做,再怎麼學也無法提升知識戰鬥力。為什麼呢?依照領域來學習,就是依照他人已經體系化的知識框架來學習,因此很難產生自己獨特的洞察或啟發。
這是跟「讀書」這個行為的陷阱有關的事情,因此我想仔細說明。一般都會從提高知識戰鬥力的觀點,把讀書這件事看成無條件的好事,但這是一種危險的認知。
會這麼說,是因為讀書這件事,依照不同的方法會有變成「書呆子」的危險性。明確指出這一點的,是活躍於十九世紀的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叔本華留下了一本名為《讀書的藝術》(Über Lesenund Bücher)的書。這是一本徹頭徹尾的考察讀書功過中,關於「過」的書。例如:
讀書,就是讓別人去思考。閱讀書本的我們,
只不過是反覆在追尋別人思考的過程罷了。
其他還充滿了很多像是「讀了書,會變成這麼笨」等之類的指責,但其實同樣指出這一點的人並不少。比方說,因「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廣為人知的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他的著作《論說文集》(Essays)中指出:
不要為了盲從而讀書。也不要為了找話題或議題而讀書。
但若是為了深思熟慮就要讀書。
這個指責,同樣是以批判的態度,說出讀書時囫圇吞棗的危險性。不過實際上,對於提高知識戰鬥力的目的來說,的確無法避免讀書這個手段。
另一方面,如果反覆地進行像叔本華或培根所批判的「囫圇吞棗型讀書」,或許會變得博學多聞,但是應該很難同時獲得橫跨領域又發揮柔軟知性的知識戰鬥力。
先前我們已經提過,從中世紀歐洲教皇與君主的關係中,得到在組織中權力平衡問題的啟發,但是請注意,在原本的資訊與獲得的啟發之間已經跨了領域。
原本的資訊是包含在「歷史」這個領域中,但是得到的啟發是在「經營管理」領域中,而且是與「組織論」及「領導統御」的類別相關的啟發。這就是從原本的資訊領域,跳躍至得到學習的領域。
如果想學習在組織論中的權力構造,首先要在「經營管理」這個領域中學習「組織論」,才是正經的入門。然而,是不是把必修的教科書從頭到尾學一遍,就能擁有自己獨特的啟發或洞察呢?很遺憾的是並不會。
透過這樣的書籍,你只能學到在思考組織這件事的時候,最低限度應該了解的基本知識而已。如果你身邊完全沒有人在學習類似的東西,也許會使你在一時之間處於「知識優勢」的地位,但是這樣的知識並不會使你擁有暢行無阻的獨特知識戰鬥力。
關於組織裡權力構造的樣貌,我們可以從不同領域的資訊輸入中得到啟發。例如,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或是馬基維利(Machiavelli)的《君主論》(The Prince),或者是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es Coppola)的電影《教父》(The Godfather),又或是「靈長類學」等的靈長類研究裡面,都分別有關於「權力是如何發生、如何維持,或是如何崩壞的」的論點,可以帶給我們各種發現。
用各個領域來整理這些學習的話,他們會分別在歷史文學、政治哲學、電影、動物行為學的分類中。不過書店裡面並沒有「組織」這個分類的書架。也就是說,如果將主題與領域配對,那麼將它們組合起來得到啟發或洞察的可能性就會變得很小。
思考自學的戰略,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編排自學的課程,但是如果照著領域來決定課程,就像是請書店店員來幫自己決定課程的框架一樣。我這麼比喻,你應該就知道這麼做有多蠢了。
包含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在內,能發揮高水準創造性的人,大多都指出「新的創意,是經由新的組合誕生的」。
我認為這在自學戰略中,才是應該鄭重銘記於心的重點。在本書一開頭已經指出跨界人才的重要性,這在學習上也可以說是同樣的道理。
漫畫以外的教養或知識,
最後會產生作用。
還有,平常也要唸書,
不可以只看漫畫。
跟文學或科學、紀行、評論等書籍親近,
會擴展你的知識。手塚治虫《漫畫的畫法》
※ 本文摘自《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原篇名為〈戰略的設定是「以主題為主,以領域為從」〉,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