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中藏書越多,孩子發展越好──這種說法有證據嗎?
編譯/暮琳
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的「撇步」,要多少有多少。懷胎十月多聽莫札特,幼稚園開始學心算鋼琴。現在,擔心孩子學得比別人慢的家長又多了一項研究成果可供參考:澳洲國立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喬安娜.席可拉(Joanna Sikora)帶領研究團隊,花費四年,得到了確切的研究成果指出青少年若在充滿書籍的環境下成長,未來將會有更棒的文字能力、計算能力及解決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問題的能力。
所謂「充滿書籍的環境」,在席可拉的研究中被連結到「書香文化」(Scholarly culture)一詞。這個詞在更早的研究被用來指稱重視書籍,並將書籍視為重要知識來源的社會環境。為了理解書香文化與各方面能力的關聯,席可拉的團隊在2011到2015年間蒐集來自三十一個國家的數據,研究對象為25到61歲的成年人。他們回憶16歲時家中的藏書量,選項從「十本以下」到「五百本以上」,藉此研究青少年時期的藏書環境和未來人生的連結。
團隊驚喜地發現,除了文字方面的素養(Literacy),計算能力與對科技的掌握度等「理科」技能竟也會受書香文化影響,隨著藏書數量上升。
研究中,所謂的文字素養包含閱讀能力、融入社會的能力和達成個人目標的能力。這方面的評量藉由一系列的閱讀題目測定,難度範圍從包含一項訊息的短文,到藏有多筆資訊的複雜文章;計算能力,所指的則是受試者能否將數學觀念運用在日常生活中;IT能力的評斷方式,則是受試者運用數位科技(digital technology)與他人溝通的技巧。蒐集、分析與整合資訊的方式也成為重要參考指標。
青少年時期,家中的書越多,帶來的影響越正面。席可拉團隊甚至指出,藏書多寡的影響可以從學業表現、個人成就一路延伸到職涯發展。但是所謂的「多」,具體而言到底是多少呢?研究同時整理出,當成長環境的書超過八十本,受試者的各項能力會開始出現顯著的不同。而在八十本到三百五十本的範圍間,能力會隨著藏書量增強,但一超過三百五十本,成長幅度便不再明顯。
研究團隊顯然必須面對的另一項疑問,即是書香文化與家境的直接關係。習慣買書,似乎也多少影射一個家庭擁有一定的社經地位,一定的社經地位,就有助於孩童成長後的職涯發展,如此一來,書實際上有多大的作用?為了解決這個關鍵性的疑慮,研究團隊花費了許多心思。
其中一項,即是先行比對兩個不同的群體:長期接觸書籍的孩童,及接觸藝術作品的孩童。閱讀與藝術,兩者無疑都是文化素養的指標,團隊發現頻繁閱讀的孩子在學業成績上有更亮眼的表現,相較之下,接觸藝術對於孩童的認知及思辨能力較無顯著幫助。
席可拉在2014年參與另一項研究,特別檢視了家境較弱勢的受試者在接觸書籍之後的表現。結果顯示,書籍在弱勢家庭內起的作用比在富裕家庭中更大。尤其,在整體藏書量偏少的情況下,每一本書更可能凸顯無可取代的影響力。孩子的第二本和第三本書,明顯與第一百零二本與第一百零三本有完全不同的份量。
儘管藏書多的好處在研究中得到許多扎實的數據支持,但實驗的最後,研究團隊也自行提出幾個問題:在藏書形式逐漸電子化的情況下,這項研究仍適用於未來的家庭環境嗎?而為何單單藏書,而不顧及實際閱讀量,就能對孩童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席可拉表示這是未來團隊會繼續努力研究的方向,也列舉了各種可能解釋。她引用各方研究,表示其中一種可能是「孩子們會模仿家長的閱讀行為」;並以「比起某種刻意栽培,書香文化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來總結整個研究。
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恐怕是凌駕於電子書、紙本書種種形式的大原則吧。對有餘裕的家長而言,以身作則的陪伴孩子閱讀,培養閱讀習慣也許是最有效的。但若因種種原因而窒礙難行,試著讓一兩本書進到孩子的生命中,也許就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了呢。
資料來源:
Pacific Standard、Pacific Standard 2014年研究、Science 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