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不喜歡讀書的媽媽才會限制孩子的閱讀選擇──石芳瑜談閱讀習慣的養成
文/犁客
「其實,家裡一直都有書,自己一直在讀書,孩子自然就會覺得『讀書』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知不覺就習慣讀書了。」石芳瑜這麼說。
獨立書店「永樂座」的店長石芳瑜,很小就和書結緣,不過她說自己並不是那種瘋狂閱讀的孩子。「我可能比較視覺導向吧,加上喜歡大自然,所以小時候買的常是圖鑑類的書,」石芳瑜回憶,「但我的哥哥買的就常是文學書籍了。我記得有回我買動物圖鑑,哥哥買的是《綠野仙蹤》,等我快快把圖鑑翻完、發現哥哥買的書可以讀很久時,覺得哥哥會讀小說實在太厲害了。」
石芳瑜因此開始跟著大自己三、四歲的哥哥,讀起比自己適讀年齡稍長一點的小說,也喜歡同哥哥聊天,談論彼此對世界的好奇。「哥哥和我都是有閱讀習慣、但沒有成為狂熱閱讀者的那種人,」石芳瑜解釋,「閱讀沒有變成我們生活的全部,但卻是其中必然存在的一部分,直到現在,哥哥都還保持著閱讀的習慣。」
能保持閱讀習慣是件很棒的事,不過石芳瑜現在的閱讀量已經遠遠超過哥哥了。「那是因為我在心情比較緊繃的那段日子裡,發現可以用寫作來療癒自己;」石芳瑜表示,「開始寫的時候,就會發現閱讀的重要,增加閱讀的數量,而讀得越多,就越會激發自己想要創作的欲望。」
閱讀量增加的另一個原因,是石芳瑜開始在網路上發表作品後,認識了幾位志同道合的重量級閱讀者,例如飽讀各類書籍的果子離,例如觀影眼光精準的 686。這些在網路上結識的同好,開拓了石芳瑜閱讀及觀影的視界,讓她接觸到更多元的作品。
只是待到替孩子的閱讀選書時,狀況倒有點出乎石芳瑜的預料。
「我那時替女兒選了好些繪本,」石芳堬笑道,「沒想到她們很快就失去興趣。我才發現,那些繪本其實是我自己喜歡的,不見得是她們喜歡的。」
雖然媽媽喜歡的不見得是女兒喜歡的,但石芳瑜大量閱讀的習慣,讓女兒們毫無抗拒地將閱讀融入生活,「父母親就是『讀書』的榜樣,孩子就自然地開始讀書了;」石芳瑜描述,「我們一家出去吃飯,各自都會帶自己的書,坐下來點餐後就把書拿出來,各看各的。」
石芳瑜的大女兒喜歡讀推理書,除了國內推理讀者熟悉的東野圭吾、宮部美幸等推理小說之外,也買了全套《名偵探柯南》漫畫;「我不會禁止孩子看漫畫,」石芳瑜說,「其實,我家老大對科學有興趣,比較喜歡實用性的書籍,我還會希望她多讀一本感覺沒那麼實用的書。」
小女兒和石芳瑜一樣喜歡大自然題材,所以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是早期的愛書,隨著年齡稍長,現在已經開始讀輕小說。「其實小女兒不喜歡『輕小說』這說法,老會同我說這類作品和我們想的不一樣。」石芳瑜想起與女兒的對話,似乎覺得十分有趣,「我會告訴她:也可以去讀一些好小說呀!她會反問:那什麼才算是好小說呢?其實不管是漫畫還是小說,女兒們都習慣和我討論自己的閱讀選擇,只要講得出道理來,我都會尊重她們的決定。」
因為從小就把閱讀視為生活一部分,所以石芳瑜自然地創造出讓孩子們習慣閱讀的環境,也不多加限制孩子們的閱讀選擇,「我喜歡讀小說、喜歡經典,覺得它們會補足一些我不知道的事,也會映證我對世界的觀察;」石芳瑜想了想,「但身為一個喜歡閱讀的人,我認為各種閱讀都有收獲,不需要限制我的孩子。」
看看永樂座裡滿室書櫃上的不同種類書籍,石芳瑜眨眨眼,「我總覺得大概只有自己不喜歡讀書的媽媽,才會規定『什麼不能讀,什麼不該讀』吧。」
►►►本文摘自《犢月刊-NO.28》,立刻前往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