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Wiki

明朝的讀書人,寫文章都得小心翼翼,不是擔心被人譏笑,而是擔心被殺頭

文/陳衛平

明朝的讀書人,寫文章都得小心翼翼的,
不過,他們不是擔心被人譏笑,而是擔心被殺頭。

許多小朋友一聽到作文,就愁眉苦臉。

明朝的讀書人一提起作文,也會愁眉苦臉,因為他們要寫一篇文章,或寫一首詩,或在柱子上、匾額上題幾個字,都得提心弔膽,原因是,他們很怕寫得不對會被殺頭。

朱元璋是個疑心病很重的皇帝,只要他認為是罵他的文章,譏諷他的字句,一律不准寫,誰寫就殺誰的頭。

譬如說,特殊的「殊」字就不能隨便寫,因為朱元璋會說:你竟敢暗指我是「歹」「朱」。

「則」字也不能不小心用,因為「則」字和「賊」字同音,皇帝會以為你在譏諷他是賊呢!

連光明的「光」也要謹慎地用,因為朱元璋做過和尚,剃過光頭。你若寫了「光」字,莫非是笑他的出身?

朱元璋的挑剔,讓讀書人不寒而慄,後來有許多統治者也學他那樣,把所有可能批評他的人,全都嚇得不敢寫真心話。

當然,還有一件事情,也會令讀書人愁眉苦臉,這件事就是寫「八股作文」。

你記得科舉制度吧,它從隋朝開始,一直都是中國朝廷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種考核方法。朱元璋和後來的明朝皇帝,對科舉考試又增加了許許多多的規矩。我們可以說,由於這些規矩,讓後來的中國學生成為世界上最會考試的人。朱元璋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以四書、五經為範圍,別的書本一概不考。後來的明朝皇帝乾脆規定,就連作一篇文章該有幾段,該說什麼內容,該有什麼意見,甚至像「然而」、「可是」這類轉折語句,該用在什麼段落,都得按規矩來寫。凡合乎規矩的,才是好文章,才能獲得錄取,做得成官吏。

這類文章由於規定每篇必須有八個部分,所以稱作八股文。

於是天下的讀書人,從小孩開始,都不停地寫、寫、寫,練習寫八股作文。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你每次的作文題目,不是「談禮貌」,就是「論公德」,而且內容總是千篇一律地寫著:我要孝順父母,恭敬師長,友愛同學,為國盡忠,做個乖孩子……但心裡卻壓根兒都沒有那些念頭,這種文章,既不讓自己愉快,也不能感動別人,它也可以算是「現代八股文」了。

難怪一提起作文,許多人總是愁眉苦臉。

不過當時的讀書人若將八股文寫得很「傑出」,是有大大好處的,所以人們還是勉為其難地拚命寫。因為朝廷規定,每三年在各省的省會舉辦考試,稱作「鄉試」,錄取的人叫「舉人」;次年,舉人就要到首都京城參加「會試」。會試錄取的人,便可以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在皇宮大殿舉行的「殿試」。

鄉試第一名的,稱作「解元」,會試第一名的,稱作「會元」,殿試第一名的,稱作「狀元」。如果在三次考試中都得到第一名,那就叫做「連中三元」。

考取鄉試的人,一旦放榜,街坊鄰居都會搶著到他家報喜,放鞭炮、吹喇叭、敲鑼打鼓。最奇特的是,有些人一進門,就拿起棍棒四處亂砸一通,人們把這胡鬧的舉動,叫做「打窮」,意思是說,「把他家裡的窮運打跑」。而做主人的,即使再心疼也不能阻止,他們反而得招待酒飯,給報喜訊的人賞錢。

如果這家人窮得付不起賞錢,立刻也會有人送錢來巴結他,因為大家都知道,考取的人不久便會做官發財了。但任何事都不免有例外,當所有的讀書人都搶著練習寫八股文,急著去做官的時候,仍有極少數的人不想這麼做,他們做了一件「不務正業」的事。

他們寫了一種稱作「小說」的東西。

有位叫施耐庵的人,寫了一部叫做《水滸傳》的小說,描寫了從前宋朝的官吏如何欺壓百姓,因此有些人便逃到山裡,做起結夥搶劫、反抗朝廷的事來。書中的人物,比如宋江,又如打虎的武松、花和尚魯智深等等,就像活生生在讀者面前出現似的。有人認為,《水滸傳》是描寫一群強盜的故事,但也有人認為,那些人物是一群敢做敢當的好漢,即使是強盜,也算是「可愛的強盜」;更有人認為,他們是一群大膽的「起義軍」,做的是替天行道的義舉呢!

施耐庵有位學生,名叫羅貫中,他根據三國時的歷史,寫了一部叫《三國演義》的小說。書中的主角如曹操、孫權、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等,他們有的狡猾奸詐,有的豪邁粗獷,有的足智多謀,有的義薄雲天。看他們的故事,會讓人時而拍案叫絕,時而扼腕歎息,時而義憤填膺。所以提起《三國演義》,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它。

還有一位名叫吳承恩的作者,寫了一部叫《西遊記》的小說,他把唐朝的玄奘和尚千辛萬苦到印度取經的事蹟,當作故事的素材,然後再加上一些傳奇、神話和想像,寫成了《西遊記》。

書中的主角,比如像神通廣大、一個筋斗可以翻到十萬八千里外的孫悟空,像好吃懶做、貪生怕死、充滿欲望的豬八戒,像毫無主見、隨波逐流的沙悟淨等等,都是後來大家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角色。

有人說,看完《西遊記》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主角,合起來不正好代表一個「人」嗎? 孫猴子是我們靈活自由、任意馳騁的心,豬八戒代表我們的七情六欲,沙悟淨則代表沒有靈魂的軀體。你覺得這種說法,是不是有些道理呢?

討厭寫八股文的人,當然做不了大官,發不了大財,不過他們寫的「小」說,影響卻一點兒也不「小」,書中的角色,往往成了家喻戶曉的偶像,幾百年後的今天,人們依然會記得關羽和青龍偃月刀,會記得打虎的武松,會記得孫猴子和金箍棒,可是沒人記得,任何一篇八股文,到底寫了什麼東西,哪怕它是「連中三元」的人寫出來的。

※ 本文摘自《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套書)》,原篇名為〈作者序〉,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