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兼憲史:《會長島耕作》必須親臨農業現場
文/弘兼憲史;譯/一級嘴砲技術士
農業,也就是食物,形塑了你我的身形,是我們維持生命的基礎。像我們這樣的漫畫家可不能把身體搞壞,而錯過了截稿時間。不只是漫畫家,許多開店的自營業者也一樣,要非常注重飲食。然而,你在我身上看不到這樣的現象。
不久之前,我寫了一篇關於「育MEN」(熱中在家帶小孩的男性)的文章,曾經引起熱烈的討論。
「最近,男性上班族在家帶小孩這件事又成了熱門話題。但現實的情況是,出門上班的人不一定喜歡待在家裡,而帶給家人幸福的好爸爸一定無法出人頭地,這就是目前的社會氛圍。
在職場上出人頭地,又能兼顧家庭,小朋友的運動會也能夠全程陪伴,聽起來當然很棒,但實際上卻難以做到。
站在上司的角度來看,今天遇到了突發狀況而急需部屬留下來開會,但部屬回答:『不好意思,今天是我們家小朋友的生日,我必須回家。』我若是他的上司,一定會把他從工作排除在外吧。
即使是家裡小朋友過生日,一旦公司有突發狀況,既然領了薪水,也應該把公司的事情擺在最優先吧?即使是小朋友的生日或小朋友學校的運動會,也不應該推辭公司的會議,上司都希望部屬是這種觀念。
就像我小時候,我老爸從來沒出席過學校的運動會,但我一點都不會為這件事感到傷心。(笑)老媽每次對老爸說:『運動會記得要來!』『別人家的爸爸都有來,為什麼只有你沒來?』其實她自己也知道是在唸心酸的。
真正的問題是,不少在家帶小孩的爸爸們總是批判著那些不帶小孩、投身工作的爸爸們,說得似乎他們本來就該被責備一樣。實際上,到底哪一方才是正確的,我想這種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可以一刀切乾淨的事情。」
(SAPIO雜誌,二○一五年二月號,小學館)
原文中有一段這樣的文字:「正是因為這種工作狂般的工作型態,才會造就今天這樣的高齡少子化社會。」這段話在網路上引發眾人的議論。
原文的重點是在最後一段話,在家帶小孩的男性,也就是「育MEN」這件事本來就沒有誰對誰錯之分別,但似乎被大家跳過,並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我並不是想自己褒自己是「育MEN」,但我認為男性下廚或做家事是很正常的事,況且做家事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漫畫這項工作是一群人共同完成的集體工作,漫畫家先以素描呈現構圖和草稿,再交由助手繪製完成漫畫原稿。我的工作室一直有助手進駐,我必須考慮他們三餐要吃些什麼,這就是我轉換心情的最佳方式。
也因為這樣,早在《會長島耕作》以農業作為題材之前,我便對食材的好與壞非常感興趣。
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曾經與農業有近距離的接觸。在二十七歲那年以漫畫家的身分出道,但並沒有馬上拿到長篇連載的合約,只有零星的一次性短篇漫畫。正因為如此,空閒的時間非常多。
不過在年輕時即使沒有工作也不會感到害怕。由於我想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也就是晴天時到田裡工作、雨天則在家裡讀書的生活,於是我和助理們去應徵市民農園,而且幸運地被選上。
於是我買了書,從書上獲得了氮、磷、鉀三大肥料特性等基礎知識,依照書上說的去開溝、做畦和播種。
當蔬菜漸漸長大時,我在蔬苗上蓋了塑膠布。
在我這裡工作的助手當中,其中一位是熊本縣稻農的兒子。他們家除了稻田之外,還有其他作物的田地,他也協助我了解各種關於農業的工作。
當時,他還把父母兩個人從老家請到東京來,具有農務經驗的父親也幫忙農園裡的工作。
難度較低的是番茄、茄子、小黃瓜和苦瓜。玉米最不需要動手整理,種下去後就可以不管。我也曾種過像劍蘭那樣的花。
難度較高的應該是冬天的波菜和白蘿蔔。
我在這裡的感受是,吃到是自己種出來的食材時,心中那股難以言喻的喜悅感。
不過,像這樣些微的幸福時光並未持續太久。當我開始在漫畫雜誌上連載後,就騰不出時間到田裡工作了,因為我從一九八○年起開始連載《人間交叉點》,到了一九八三年又有《課長島耕作》加入連載。
三個經濟團體
《島耕作》系列連載到二○一五年為止(《島耕作農業論》發表的時間),共經歷了三十二年。
當島耕作從社長升任會長時,他和新接任的社長有著這麼一段對話:
「身為社長,我將會在 TECOT 公司的業務上盡心盡力,像島會長這樣德高望重的人,請為日本經濟發展盡情地發揮您的能力。」
「我的立場是公司業務分配百分之三十,其餘的百分之七十則放在商業往來的活動上。」當時島耕作如此回應。
在金融界,藉由政治的影響力來實現政治與企業兩個領域的利益集團,這個團體是透過集體運作來決策日本企業的發展方向。
在日本有三大經濟團體,分別是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經團連)、經濟同友會(同友會)和日本商工會議所。
先談經團連。
二戰前,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財團可說「喊水會結凍」,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在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二年間,GHQ(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部)認定這些財團助長了戰爭的行為,於是下令解散這些財團。
在戰爭期間,靠著軍工產業而茁壯的新興集團在戰爭結束的隔年,也就是一九四六年,結盟成經團連。到二○一五年六月為止,經團連共有一三二九間商社加盟,這些商社簡言之就是大企業。換句話說,經團連是大企業的集合體。
同友會和經團連一樣都是在一九四六年成立。這個組織的起源,是從美軍GHQ要求日本大企業負起助長戰爭行為的責任,流放這些大企業原本的管理階層而開始的。
也就是說,這些大企業部長級的中堅幹部頂替了管理階層,突然要求擔負起商社的營運,那些人的年輕幹部抱持著重建日本的想法而集結在一起,因此組織成同友會。
同友會的規章第三條這樣寫著:「經濟人,從個人的自由和負責任的角度出發,以社稷、經濟的進步與安定,並與世界經濟的協調發展為任。」
根據這樣的精神,擺脫企業包袱、以個人立場入會,是為同友會的特色。如果和以企業身分入會的經團連相比,同友會反而容易出現新的提案。近年政府經濟相關委員會裡,參與同友會的成員就超越了經團連的成員。
第三個是日本商工會議所,以中小企業經營者為主的組織。它的歷史相當悠久,可追溯到一八七八年。二戰後,日本各地以地方為名的商工會議所陸續設立,但是將這些地方團體整合起來的是日本商工會議所。先不談性質完全不同的日本商工會議所。經團連與同友會都是與大型企業的經營者有關係,因此常常讓人搞不清楚兩者之間的差異。
經團連是以提供執政黨政治獻金為武器,將經融界的意圖反映給政治,因此經團連的年費會依企業的規模而有差異,且金額都很大。在漫畫中,每年島耕作的公司 TECOT 必須支付經團連的會費是四千萬日圓。而實際上,聽說支付這種龐大會費的企業也確實存在。
另一方面,同友會並沒有政治獻金,而是向執政黨提出政策提案,來展現其對政治的影響力。個人的入會費便宜許多,年會費大約在五十萬到一百萬日圓之間,也能以較少的花費在經融界活動。
在島耕作的漫畫中,經團連與同友會則稍微改一下名稱,以「經濟連」和「交友會」來表示。島耕作也是以自由度較高的「交友會」之下的農業委員會為舞台,來展現他的長才。
漫畫必備的現實感
《島耕作》系列漫畫是一定要出門考察的。
與非虛構的故事或紀錄片節目不同,我的作品必須有「現實感」。這並不是現實世界的複製,現實感是一種香料,可以在故事架構這個主菜上增添色彩。
在漫畫當中,島耕作之所以開始對農業感興趣,是因為二○二○年即將舉辦東京奧運會。因為東京奧運的舉辦而帶來實質獲益、增進就業機會的產業裡,農業也在其中。島耕作的 TECOT 公司隨即著手開發具有電腦控制和 LED 人工光源的玻璃溫室。
所謂玻璃溫室,是以玻璃披覆的農業溫室。由於塑膠布溫室的外牆是以玻璃為材質,比塑膠布的密閉性佳,能夠進行更精密的管理。在玻璃溫室裡種植作物,溫度、濕度、養液、補光時間都由電腦控制,也就是「植物工廠」的概念。
如此細微的管理正是日本的製造業──電機產業──最引以為傲的強項了。我第一次前往考察的農業現場是大分縣。
這次邂逅拜好運之賜。大分縣廳(縣政府)得知《會長島耕作》以農業為題材時,縣廳的人員便說道:「大分縣目前與荷蘭和瑞典一樣,正在發展養液栽培和溫室栽培,你想參觀嗎?」
大分縣廳不只是縣內的企業,就連外縣市的農業相關企業都投入農業。在這之中,食品業是一定有的,另外還有汽車製造、資訊科技(IT)企業等。
從東京羽田機場到大分縣,搭飛機要一個半小時。
大分縣廳的人員首先介紹汽車製造商所經營的番茄植物工廠。
在入口處將鞋子換成拖鞋,從站在放有消毒液的托盤之處,開始了參觀流程,接著是進入像是淋浴間的隔間,用強風將衣服上的病媒害蟲等吹掉。
簡直是精密機器工廠的衛生管理。
進入植物工廠後,我不自覺地驚嘆:「好大!」光是天花板就將近五公尺高。溫室的牆面是用透明的膠膜,這種膠膜的單價比玻璃更貴,但是強度更高、光的散射效率也更好。
植物工廠的面積有二公頃,其中一.三六公頃用於番茄的養液栽培。所謂養液栽培,是指不使用土壤的栽培方式。
養液栽培有三種方式。
植物的根系浸在培養液或是在表面的稱為「水耕」;使用土壤的替代物(介質),這種方式在日本稱為「固形培地耕」;根系若為裸空並且用養液的噴霧來供輸營養者,稱為「噴霧耕」。
此次參觀的大分植物工廠使用的是「固形培地耕」。
這裡以椰子殼替代土壤,讓養液滲入其中。這種方式又稱為荷蘭模式,水分由循環方式的灌溉系統取得,當然都是由電腦控管。
無意間我看到溫室裡吊著一些小紙片,是用來黏附小蟲子的黏紙,看起來就是以前用過的捕蠅紙。話說回來,這類的溫室病蟲害管理相當徹底,幾乎不需使用農藥。
溫室裡種植的是源自荷蘭的「富丸ムーチョ」(Tomimura Mucho),每顆重兩百到兩百四十公克的大果番茄品種。
番茄的風味來自糖度、酸味和香氣,成熟的番茄具有三者之間完美的平衡。「富丸ムーチョ」除了風味良好,也具有漂亮的顏色,而且是可以長時間維持鮮度的番茄品種。這種番茄與做漢堡的小圓麵包的大小相近,非常適合漢堡業者切片後使用。也因為植物工廠的管理相當徹底,所生產的番茄大小相當均勻,也成為該工廠的一大優點。
這裡的番茄除了供應漢堡業者,還供應地方的果菜市場,及東京果菜拍賣市場、大阪的中央零售市場,它就是這麼具有競爭力的番茄。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麼大的工廠僅靠著一位正職、十五位兼職的少數職員便可以運作。
※ 本文摘自《島耕作農業論》,原篇名為〈讓農業 Made In Japan〉,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