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容易引發負面情緒的說話方式,不是質疑或謾罵
文/金芝英;譯/張鑫莉
在幼稚園擔任老師的教職生活時,有一個完全接受媽媽管控行動的七歲小男生,雖然這位媽媽堅信孩子一定會像在家裡那樣,表現出遵守秩序的樣子,但事實卻不然。孩子在學校裡,不僅有很嚴重的攻擊性,而且不會考慮對方的感受,時常說出傷害同儕的話……等,這些都是很明顯的缺乏社會化的行為。透過和父母會談,向媽媽了說明孩子在學校的狀況,但這位媽媽卻指責學校和導師,一瞬間,這位導師好像變成了不良教師。其實最大的原因,在於這位媽媽不知道還有自己無法監控到的灰色地帶,因此無法接受在媽媽注視下成長的孩子,事實上也有不聽話的一面。
爸媽若變成一位監視者,時常在旁邊說些注視孩子的話,那麼孩子和爸媽之間會變成一種現實性關係,孩子被管控的內心,就會透過反社會的行動表現出來。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孩子在爸媽不在場的地方闖禍了,知道這種情況的媽媽,該做出什麼反應呢?為了不變成監視者,必須假裝不知情嗎?還是為了正確教導孩子,應該說「爸媽全都知道,你沒有隱瞞的事嗎?」
這種時候必須用擬人化的方式。當孩子在學校對同學臉上潑水,試著像老師一樣生氣、教訓。
「在動物村裡面,住著獅子和熊,兩人曾是同班同學,但是某一天獅子對熊潑水吼叫。」
故事說到這裡,幼稚園年齡層的孩子們,自然就會讓自己變成獅子,把自己的情況和感情投入在故事裡,然後用童話的方式表現自己。此外,國小的孩子則是會說「我也有過那樣的經驗」,會透過述說自己的例子來打開對話。這裡須注意,用「媽媽知道你有過那樣的經驗」來開啟對話,和讓孩子自己開口說「我也有過那樣的經驗」,兩者其實是有差異的。前者是監視,後者是由孩子自己說出來的。
輕視和蔑視是最差的說話習慣
那麼最不好的說話習慣究竟是什麼呢?人際關係中最容易引發負面情感的話,就是輕視和蔑視。爸媽不經意就說出輕視的話,不僅會和孩子的距離愈來愈遠,還會斷絕你們之間的聯繫。輕視的話會讓人失去理性的。時常被藐視的人,不僅會斷絕彼此的關係,也會有復仇心態。
雖然有點感到疑惑,真的會有父母對可愛的孩子說出蔑視的話嗎?我們身邊時常可以看到這些例子,最具代表性的話如下:
「你做的事全都這樣,到底是像誰啊?」
「因為你的關係,我難過得快瘋了,到底為什麼要這樣折磨媽媽啊?」
「你到底會做什麼啊?」
如同被蒙住眼睛,或如同孩子不在現場的說話方式,在孩子說完話或做完行為後,父母就像習慣一樣脫口而出,話語中還包括像嘆氣這種非語言性的暗示。孩子聽到這種輕視和蔑視的話,為了不讓自己受傷,會啟動保護機制,而使用反射性行為和話語。假若這個時候,父母進而認為孩子表現出來的保護機制是不當言行的話,就會更嚴厲的訓斥。
不進入孩子的內心看看,只依照爸媽自己的想法來評斷孩子,使用輕視和蔑視的言論,這種情況會造成孩子堅決要和爸媽斷絕關係,或是懷有復仇的心態。只挑爸媽不喜歡的行為做,小心謹慎地反抗後,到青春期時會全面反抗。輕視和蔑視的話,會引起孩子的羞恥心和劣等感,孩子也會陷入一種責難和被害意識中,並失去自尊心,最終只會培養出反抗心態。但是父母無法意識到這些情況,只會糾結於生氣的原因,或是為了孩子可以再做得好一點的意圖,而行使語言暴力。人說不知者無罪,但這種情況下,無知卻是一種罪。
對孩子來說,如果他能有讀心術,就能緊貼父母那深如海的內心,並且讀懂想法,但很可惜,孩子並沒有那樣的能力。輕視和蔑視的話語,若被釘在胸口上了,就難以拔除了。不管傷口在哪個地方,時間一旦久了,傷口惡化了,就會變得非常危險。變成一半或腐爛的蘋果,不管你再給予多好的營養劑或是藥劑,它都不可能再變成一顆完整新鮮的蘋果,因此,絕對不要對孩子說出輕視和蔑視的話。
※ 本文摘自《這樣對話,才能養出一個成年人》,原篇名為〈絕對不能說的話〉,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