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在背地裡說我根本不是編輯,是藝人
文/箕輪厚介;譯/葉廷昭
當我的社群網站追蹤人數超過四萬時,走在路上都會有人跑來告訴我,他們有在看我的推特。有些恪守傳統的同業認為,編輯應該扮演默默輔助的角色,他們在背地裡說我根本不是編輯,而是藝人。
四年前我從廣告部門調到編輯部門時,第一次注意到社群網站的可能性。當時編輯行銷書籍的手段,就只有刊登報紙廣告。書籍一旦送到店頭,再來就只能祈禱大賣,可惜到頭來乏人問津,都被書店退掉。比我資深的編輯只會說,現在出版業時機不好,所以內容不錯的好書也沒人買。他們講這些屁話時,也沒有特別不甘心,而且還無恥地用公司的經費喝悶酒。
看他們自怨自艾的樣子,我很不以為然。我希望憑自己的本事,來決定一本書會不會大賣。不管結果好壞,我都不想燒香拜拜。可話說回來,登廣告是要花錢的,我又沒有電視台的人脈,一介菜鳥編輯也只好依賴網路社群。
後來我發現,只要那些網紅或知名人士在網路上介紹,我的書在亞馬遜排行榜上就會迅速上升。
為了盡量增加銷量,我從早上起床到晚上入睡的這段時間,都在思考怎麼讓他們推薦我的書籍。
我整天盯著手機螢幕,像觀察浮標的釣客一樣,全天候觀察那些網紅或名人的動靜。我不斷思考他們會追蹤什麼樣的話題,連他們何時登錄帳號或貼文都記得一清二楚。
久而久之,我領悟了一個道理,為什麼我不自己當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呢?在這個商品過剩的時代,連挑選商品都是件麻煩的差事,未來大家會選擇自己信賴的人推薦的商品。網紅或知名人士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另外,「故事」會成為人們選擇商品的基準。現在到處都有便宜又好用的東西,其實優衣庫的衣服就很好穿了,但我們刻意去買名牌貨的理由,主要是喜歡設計師的生活風格,或是商品中隱含的訊息。大家看重的是商品的故事,以及創作者的風格。
尤其消費者購買書籍這種商品,不是靠機能或價格來決定。從今以後,大家挑選書籍會重視裡頭的思想,搞不好連編輯是誰都會成為參考要件。
有些商店的電影 DVD 專區,是用導演的名字來分類的。我想未來書店裡的書籍,也會用編輯的名字來分類吧。
我必須成為一個有魅力的編輯,讓大家一看到我的書就自掏腰包。
因此,我不只在網路上替書打廣告,也替我自己的性格和人生打廣告。我要讓大家喜歡上我的生活方式,對我這個人有認同感,願意掏錢購買我編輯的書。我相信這是唯一的成功之道。
實際嘗試後才知道,要增加追蹤數不是件簡單的事。
你必須有獨特的原創性,否則不認識的人不會想追蹤你,你得說一些沒有人說的話題才行。然而,單純講屁話也會被看破手腳,在網路上是不能說謊的。換句話說,為了讓自己言之有物,你要去做沒人做過的挑戰,累積沒人體驗過的經歷,創下沒人達成過的輝煌紀錄。到頭來,大家想看的是你這個人,你究竟是什麼貨色?你又想做些什麼?而你目前又在做什麼?這些才是重點。人們對你有認同感,追蹤數自然會增加,他們會成為你在商場上的支持者。
幾年前我在某個專欄上說過,未來編輯的名字會在書店展露頭角,結果沒有人把我的話當一回事。現在全國各地的書店在推出我的書時,還會順便擺上我的照片。紅到這個地步難免會遭受一些批判,連素昧平生的人都會來找我麻煩。有人說編輯只是輔助者的角色,我覺得這只是害怕承擔風險的藉口。作者承擔風險賣書,我們這些從事輔助工作的,如果不公開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書籍又怎麼會大賣呢?
※ 本文摘自《除了死,都只是擦傷》,原篇名為〈不怕丟臉或受傷〉,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