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色彩解讀心理,是學理依據,還是印象使然?
文/山脇惠子;譯/邱心柔
很多人都聽過「色彩心理」這個詞,但真正了解的人卻很少。大家對色彩心理的認知大概可分為以下兩點:
一、從一個人喜歡的衣服顏色、小孩畫畫時用的顏色等方面,了解這個人的個性或心理狀態。
二、顏色會影響人的行為與心理。
似乎也有一些人認為學習心理學會讀到上述的知識。的確,心理學是會讀到「顏色」方面的事物沒錯,但是內容卻是關於「顏色會讓人們產生怎樣的感覺」(研究知覺現象),以及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知識。
例如,在普通心理學的範疇中,可以學到兩種顏色並排在一起時,顏色會相互影響,人們感覺到的顏色會跟實際上的不同。這樣的現象是不是也很不可思議、很好玩呢?
不過,幾乎所有人就是對上述那兩點特別感興趣。其實,心理學裡面並沒有一門名叫「色彩心理學」的領域。倒是有幾個領域的內容,似乎能滿足大家的期待,如社會心理學、產業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像是「人格心理學」就會學到所謂的「心理測驗」,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和顏色有關的測驗,但還是沒有那種「用你喜歡什麼顏色來判斷你是什麼樣的人」的心理測驗。
或許有人聽到這番話會不相信,認為「咦,怎麼可能!」網路上經常看到有人宣稱可以「用你喜歡的顏色得知你的心理(個性)」。其實這是占卜啦,千萬不要搞錯了喔!
真要說起來,當你打算要從顏色來得知某些事情時,你的這套理論基礎,就是以「(每一種)顏色給所有人的印象都一樣」為前提,而這個前提本來就是有問題的。
我曾經看過有篇文章寫說「喜歡黃色的男性,積極且好奇心旺盛,雖然有點孩子氣但也勇於追夢」,而「喜愛黃色之人的形象」就是從「顏色給人的印象」發展而來。
身處現代的我們能自然感受到黃色的「活潑、開朗、孩子氣」等意象,所以就不自覺地相信這套說法,但其實顏色給人的印象會隨著時代、宗教與國家而改變。
黃色在人們心中的「活潑」印象,其實也是最近才形成的。如果要斷定一個顏色對人類會產生「普遍性」的影響,那這個顏色就必須能引起人類身體上的反應,但所有顏色的實驗結果都並未顯示這種現象,所以顏色並不具有普遍性。話說回來,如果人們每看到一種顏色都會產生強烈的身體反應,那麼我們生活在這個充滿色彩的社會裡,可就要造成大問題了!
「雖然顏色不具有普遍性,但人們喜歡現在顏色所代表的意象,其中應該是有意義的吧?」或許有人會這麼想。
首先,一旦把同樣的顏色放在不同的時期或地區,就不知道該套用哪種象徵意義,因此這麼做完全派不上用場。
再來,人們之所以會將「喜歡黃色的人給人的印象」連結到「黃色給人的印象」,背後的思考方式和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經常使用的「同質原理」(iso-principle,難過的時候聆聽陰鬱的曲子會得到較好的效果)很類似,當人們聽到「喜歡某種意象的人就擁有和這種意象相同的個性,如果一個人喜歡活力十足的色彩,就表示這個人本身也活力十足」,往往會不自覺地感到:「好像滿有道理的耶!」但是,你是否看過有些人雖然喜歡「喜劇」,但自己卻總是用負面角度看待事情?一個人會被某個顏色吸引,的確有可能是該顏色觸動到他某方面的個性或某一刻的心情,但人類是種既複雜且具有多面性的生物。當你看到用喜歡的顏色來判斷一個人個性的說法時,應該要知道這只是一種占卜,不一定準確。
也就是說,前文那兩個項目中的第一項,答案是否定的。心理學沒有一個領域會單純用顏色判斷人的個性,或單純用顏色分析複雜的心理狀態。
至於兒童的繪畫方面,老實說我剛開始學習色彩知識的時候,我認為小孩幾乎不曾接觸過社會,所以幼兒對顏色的反應可以歸結到單純的先天感官知覺,兒童的繪畫比成人更可看出人類對色彩的普遍印象。但事實上我錯了。
雖然小孩尚未出社會,但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就環境的角度而言,其實從胎兒時期就開始了)就對父母的情緒與行為極為敏感,深受父母所影響。父母對小孩來說,就是一種社會、一種環境。我長年從事心理諮商工作,深刻體會到父母對小孩的影響多麼巨大。而兒童對於顏色的反應也可看到這一點,父母對顏色不經意的反應與行為,都不斷在影響小孩(粉紅色那章將會詳細說明這點)。
所以,我會注意兒童繪畫的整體面向,包括使用了怎樣的線條、畫在哪個位置、整體的樣貌與前後的變化,我並不會「單純用顏色判斷」。色彩心理並不是那麼單純的。
而第二項「顏色會影響人的行為與心理」呢?答案既是 YES 也是 NO。不過,大家想問的往往是「有沒有什麼顏色可以讓我和喜歡的人變得比較合拍?」「哪個顏色可以讓她對我有意思?」這種強人所難的問題就是了。
首先,顏色確實會造成生理學上的影響。人類的身體設計得相當巧妙,能夠在感受這個世界時持續保持穩定的狀態,即使接收到外來(顏色等)的刺激,也不會被弄得頭暈腦脹。
比方說,當眼睛接收到顏色的刺激時,大腦會產生一股相反的力量來抑制顏色的刺激,所以有時候會看到和物理上的顏色相反、不存在於現實中的顏色。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顏色方面。對了,本書將會實際舉出這種例子,記得看下去喔!顏色的確會在這方面帶給人們影響,另外也有很多實驗顯示紅色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
於是許多人就想到,既然顏色會影響生理,那也會影響到心理和行為吧?目前在社會心理學、產業心理學、運動心理學,以及心理學之外的學術領域(如大腦科學等),都有針對「顏色對心情與行為的影響」進行實驗,但現代科學在實驗的嚴密性方面有其極限,許多研究內容都需要將人的「心」可視化、進行精確分析,這些部分都仰賴更加進步的科學才能辦到,而這點就現狀看來是不可能的。
這裡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好比說菜餚的擺設。將烤好的肉片裝到盤子裡,擺上小番茄和萵苣點綴,看起來就很可口。可是,我們能得出「看起來很好吃→一定會吃」的結論嗎?人們會因為正在減肥、現在肚子很飽、討厭吃肉等種種因素,而不吃這道菜。紅色和綠色搭配起來會讓人覺得「看起來很好吃」,但是不一定會實際影響到我們的行為。
請你想一想。當人做出某種判斷而採取行動的那個瞬間,會同時牽涉到這個人本身的遺傳因子、過去的經驗、現在的心情與現實情形等複雜因素。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項很簡單的行動,但卻是由深層的潛意識、身體與時間,才構成了此時此刻的自己,其實是相當複雜的。
總結來說,開頭提到的這兩個項目都不能用簡單的方式一語概括。不過,如果從生物與演化的觀點來看,某種顏色的確有可能對一個人造成特定影響,導致這個人出現獨特的反應,但往往只停留在「偶然」的影響程度與頻率,並不能適用在任何人身上,也不是任何時候都會發生。
※ 本文摘自《52種顏色的歷史冷知識》前言,原篇名為〈「色彩心理」不是那麼單純的〉,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