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picryly

高中老師給藍儂的評語:工於巧辭,曠於時日,貧於成事

文/大衛.尼文;譯/章澤儀

搖滾巨星憑藉才華榮登名人殿堂。在各種珍貴紀錄之中必定夾著一張褪色的紙,上面沒有歌詞,沒有旋律,也沒有關於唱片或演唱會的盛大計畫,卻透露出端倪,預示此人將在十數年後震撼樂壇,甚至可能改變全世界。約翰.藍儂[1]在高中時期的成績單就是個例子。成績單上顯示,他是個不討喜的學生,總是答非所問,因為他看事情的角度總是跟別人不同。

在那張單子的空白處,有位老師還寫下這樣的評語:「工於巧辭,曠於時日,貧於成事。」其實老師說的沒錯,約翰.藍儂的確在口頭論述的機巧上特別用心,而這不僅意味著他花太多時間在培養幽默感,也表示他缺乏正常少年應有的機智。老師當然不覺得這個學生講的話真正逗趣或耐人尋味,只認為他若能拋開言詞上無謂的賣弄和浮誇,應該會有更像樣的成就才是。

這張述說著失敗的成績單,和藍儂的音樂榮冠並排在一起,讓人明白我們是多麼熱愛問題。藍儂的老師接受的是常規師資培訓,要傳授的是常規課程,用的是常態標準,預期能教出合於常態的成功學生。老師相信,偏離常規必然走向失敗,因此眼光總是緊盯著學生是否顯露出「脫序」的徵兆。

為了根除這個「脫序」的毛病,老師格外要求藍儂恪守日常紀律。日復一日,藍儂在課後被留下來,為了他當日所犯的過錯,窩在座位上一遍又一遍的寫著「我絕不如何如何」,或者被叫去校舍附近做一些懲戒性的雜務;當正常的處罰不再見效時,他會被叫進學務長辦公室去挨鞭子。

校方覺得這個問題再清楚不過,也確知後續發展的一切可能。藍儂入學時編在 A 段,也就是類似資優生的班級,第二年就被降到 B 段;到了第四年下學期時,他被扔到 C 段,也就是放牛班去。來到 C 段,老師的評語再也不是諄諄教誨,而是直白且嚴苛,像是「注定走向失敗之路」云云。換個說法,這學生「沒有指望」了。在學務長看來,結果非常肯定:這個男孩沒有前途。

不久之後的大學會考,藍儂的表現符合了師長的預期——九個科目,九科不及格,一如他們在校時給予的警告。

這是個最令人頭疼的問題學生,沒有一個人看好他的獨特思維和原創觀點能夠造就出什麼豐功偉業,老師——高高在上,穿著莊嚴的黑長袍,盯著臺下一個個穿著同色黑披風的學生,讓他們背誦拉丁文的校訓(Ex Hoc Metallo Virtutem……大意是「煉此原鐵石礦,冶鑄吾等品德」)——也沒察覺,其實這孩子正在別的角落用另一種方式自學。

在師長的視線之外,約翰.藍儂是個嗑書蟲,求知若渴,拚命閱讀、寫作、畫畫和思考。他辦了一份自己的報刊,叫做《貓頭鷹日報》(Daily Howl),滿是他創作的故事、新詩與漫畫。十歲時,他把一套全二十冊的世界名著看完了。說來諷刺,在課堂以外的地方,他是個模範生。

偏偏藍儂並不是一塊可供冶煉的金屬。他痛恨群體規範,不願唯命是從,厭惡必須活在師長刻板的評價和規範之下。所以,他選擇不那樣做。

不光是學校裡的師長認為藍儂頑冥、不受教,其他人也是。「同學的家長——包括保羅的爸爸——都會說『離那傢伙遠一點』;我就是那種孩子。」藍儂後來自述道。想像一下,要是保羅.麥卡尼的爸爸成功說服了他兒子,之後會是如何。

即使是在家裡,藍儂也不算安分。撫養他的阿姨總是得定期發飆,衝到他房裡去清理各式各樣的隨筆紙堆,否則它們會散得滿屋子都是。藍儂上了高中,開始熱中於音樂時,阿姨提出的警告舉世聞名:「約翰,玩吉他當然非常好,但你永遠不可能靠它吃飯。」

人人都看得出問題何在,那就是這個男孩硬是不肯照大人的期望去走。跟所有的問題一樣,這個問題也等著人去處理。我們願盡一切力量把問題推走,不讓它擋在路中間,同時也樂於如此費勁,因為做對事情會使人心情愉悅;知道自己有事可做,就讓人愉悅。

然而,前途、潛力和解答往往難以判斷,搞不好我們根本從沒見過,或許也認不出來。就算見過,我們又拿它做了什麼呢?我們該如何培養它?若要承認藍儂的資質聰穎且前途有望,他的師長得懷著不情願的心情,賭上自己的顏面,恐怕還得承認他們沒什麼可教給這學生,反倒是這學生教了他們更多。於是,老師寧可把這樣的學生貼上問題標籤。

可喜的是,藍儂自己從來不接受這樣的評價。「大約十二歲時,我常覺得自己是個天才,只是沒人注意到。」他回顧自己的學生時代,如此說道。

搬離高中小鎮的十年後,藍儂收到一封來自母校學弟的信,說他們正在英語課堂上研讀並解析藍儂的歌詞,他希望學長能夠給予指教。藍儂覺得很好笑,想不到他的高中老師還在試圖用他們所認知的框框去規範他、理解他,要將他們的標準投射在他的文字創作上。為了紀念這件事,藍儂寫下了《我是海象》(I Am the Walrus)這首歌,故意用大量的奇妙字詞,來使企圖解讀歌詞的人更加混淆。

註釋

[1]約翰.藍儂:John Borack, John Lennon: Life Is What Happens, Iola, WI: Krause Publications (2010); Max Davidson, “A Poor School Report Is No Barrier to Success,” The Telegraph (October 10, 2012); David Shelf, “Playboy Interview: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 Playboy (January 1981); Jacqueline Edmondson, John Lennon: A Biography,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10); John Lennon, In His Own Writ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64); Claire Cohen, “Churchill? A Troublemaker. Lennon? A Useless Clown. And as for That Girl Thatcher…,” The Daily Mail (January 10, 2008); Barry Faulk, British Rock Modernism, 1967-1977, Burlington, VT: Ashgate Publishing (2010).

※ 本文摘自《解決問題,別管大白鯊》,原篇名為〈掌控與找碴的問題〉,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