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會吧,怎麼每次打開電視就掉分?
文╱蔡宇哲
喜歡棒球的朋友應該對幾年前中華職棒大賽有點印象。當時總冠軍戰是桃猿出戰兄弟象,比賽打得火熱,只見電視轉播畫面正好拍到一位阿伯,透過雙手結印,嘴巴念念有詞,用特別的方式幫球隊加油。
沒想到,最後桃猿果真以 11:0 大贏兄弟象,難道這位神祕的阿伯果真法力高強,透過結印作法足以左右賽局的勝負嗎?
運動場上有很多這類行為,像是投手只要贏球就不洗帽子或穿同款襪子,生活中也常見類似想法,過農曆年時紅色內衣褲都會大賣,因為很多人覺得可以添喜氣跟增加好運!
如果用理智想一想,這些行為跟實際的結果都沒有關係,為何人們還是有很多這樣的行為呢?讓我們透過心理學的角度一探究竟吧!
實驗:是真有其事還是巧合?
行為主義大師史金納(B. F. Skinner)提出了工具制約(又稱操控反射)的原理,解釋動物為什麼可以學會很多行為,包含原本就可能會做的(例如:壓桿)跟原本不可能會做的(例如:跳火圈)。這原理主要在於動物發現行為是跟結果有連結,因此行為會因結果的不同而有所增強或削弱。
比方說鴿子經過學習發現啄按鈕(行為)就可以獲得食物(好的結果),因此就會增加啄鈕的頻率。
但行為跟結果之間的連結必然是正確的嗎?不見得。
他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8隻飢腸轆轆的鴿子放進裝有餵食器的籠子中,餵食器每15秒就會掉下食物,不管鴿子在籠子裡做任何事,餵食器掉下食物的時間都不會改變。
結果這8隻鴿子中,有6隻鴿子出現了奇怪的行為,其中1隻在籠子中逆時針的轉圈,另1隻鴿子會把頭往籠子中某個角落撞,或是不停左右大幅度來回擺動等。這些鴿子以為只要做出這些行為後,餵食器才會掉下食物,但事實上,有沒有掉食物跟這些行為並無相關。
史金納發現,當餵食器掉下食物時,如果鴿子正好做了某個動作,幾次碰巧後就會把食物和牠的行為,產生一種因果關係的連結,認為要做出某種動作才有食物可以吃,當每次做這個動作,食物剛好掉下來,就會更強化鴿子的行為與信念。
也許有人認為那是鴿子太笨,才會有這種錯覺。心理學家埃倫.蘭格(Ellen Langer)想瞭解這種自以為能控制事情的錯覺,會不會發生在人身上,為此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
其中一個實驗是,蘭格隨機詢問人們是否願意用美金1塊錢買1張樂透彩券,如果對方願意買,他會給對方一張彩券或者請他自己挑一張。
過了兩星期後,蘭格去找那些買彩券的人,希望這些人可以把當初的彩券賣給他。結果發現,當初那些自己挑選彩券的人,要開價到9塊美金才肯賣,不是自己挑彩券的人,只要2塊美金就願意賣給他。這表示那些自己挑彩券的人們,認為自己選的彩券較有機會贏得大獎,比較有價值,因此捨不得賣出。
蘭格把這個現象稱為「控制錯覺」,意思是人們以為自己可以影響或控制其實他們並無法影響的結果。生活中到處充滿這種例子,比方說「每次打開電視,比賽就會開始掉分」「只要在急診室吃鳳梨,那天病人就會暴增」,甚至連最講求邏輯的工程師都會在機房放一包「乖乖」餅乾,企求電腦不要當機。
這些想法都是基於幾次的巧合經驗建立起的奇妙連結,而且隨著媒體傳播,將不同案例的經驗歸納在一起,產生更強大的影響力,最後變成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控制大眾行為的力量。
心理學給你的建議
人們會產生「控制錯覺」的原因,是想對這世界上許多複雜、不確定性的事物找出一個邏輯、一個因果關係的連結,讓我們覺得自己擁有命運的控制感。擁有這種控制感,對人們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安定力量,因為長期處在無助感中,會使人變得畏縮、沒有自信。
因此,心理學給你的建議是,如果做某些事會讓你心安的話,那麼就去做吧!如果覺得吃韓國泡菜,會幫助中華隊打敗韓國,那麼就去吃吧!雖然你不是場上的球員,卻能藉由這些「儀式」產生與球員一起奮戰的感覺,那種體驗會幫助你更享受比賽的切身感,彷彿你也是比賽中的一分子。
只是萬一結果不如預期,別把責任太過歸因在自己身上,畢竟我們不是毫無理性的「鴿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