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只有你能教你怎麼教小孩
文/犁客
每次在新聞裡聽到有人講「這樣會讓我不知道怎麼教小孩」都覺得很蠢。
會覺得蠢的原因有好幾個,這話出現的場域和情境不同,聽起來就有不同的愚蠢理由。而最蠢的狀況,或許就是這句話最常出現的性別議題相關討論當中的時候──為了孩子的教育而對公眾議題提出意見,理論上沒什麼問題,與社會制度相關的公共議題,本來就可能與孩子的教育內容高度相關;但當性傾向少數族群爭取同等權益、某些人說「這樣會讓我不知道怎麼教小孩」時,常會附加很多誤會(或刻意曲解)、未經查證(或根本沒想過要查證只是人云亦云)或者毫無邏輯的說明──真正蠢到讓人翻白眼的,是這句話承載的這些東西。
講這話的人裡頭有些明白帶著歧視與惡意,不過,或許也有些人明白地表現出自己的焦慮:經過修改的社會制度,變得讓自己無法理解,所以自己不知道怎麼教小孩。會這麼想的人認為自己有義務教授某種正確的觀念給孩子,但沒意識到自己先前接受的、認知的那套觀念,其實是錯誤的。
也就是說,他們擔心某些議題及某些制度給孩子帶來錯誤的教養,但沒發現自己本來打算教養的內容才是有問題的。
事實上,教養本身就不是件單向的事──很多時候,對「施予教養」的這一方而言,不只是要「教」,同時也要「學」:學習從「接受教養」的那一方角度想事情、學習把對方視為另一個平等個體溝通、為了對方去學習自己原來沒有學習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學習理解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並且找出最要緊的、基本的、核心的、寶貴的價值觀,交付出去。
教育當然很要緊──《絕望者之歌》的作者就是靠著教育才能從底層階級翻身;但「施予教養」的這一方不見得能夠完全主導教育──《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作者幾乎是靠著自己搞定這事的。「施予教養」擅長什麼模式、「接受教養」者適合什麼引導,縱有再多專家提供祕訣,不自己試試還是不能確定狀況如何。
因此之故,藍佩嘉的《拚教養》反倒提供了極佳的思考角度──雖然這書的重點並非討論各種教養模式的優劣或提供某些教養訣竅,而是經過大量訪談及觀察,思考討論不同階層、不同社會當中,家長們因應不同社經環境及文化而發展出來的教養方式與憂慮;但這些微觀的個人故事和宏觀的社會分析,可以讓我們看看別人在什麼情況下選擇了什麼可行的方式,也可以發現哪些選擇可能會引發哪些問題。
教養本身就不是件單向的事。
而只有自己,能教自己怎麼當一個「施予教養」的人。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