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書青鳥】她今年七十八歲,是五個半的少女
文/張玉伶
2019世界閱讀日南國青鳥書店的第二場講座,邀請屏東知名作家張曉風前來演講。張曉風用一個午後的時間,在南國青鳥與聽眾們訴說何謂成長──少女、少男約莫是十幾歲的女孩、男孩,自己今年已經七十八歲,是五個半的少女。
「想像這裡有五個半的我吧。」張曉風逗趣地說,彷彿心裡永遠是位少女。
演講主題並非偏重個人成長故事,而是以任何人都會經歷的成長為主,說明成長不是年歲的馬齒徒增,而是學會「給予」,論及自由與選擇。「我們這輩子不能選擇的太多了,包括自己的家庭、時代、地點、人種、宗教環境⋯⋯等等」張曉風帶點感慨,「甚至學校也不一定是我們選擇的,婚姻也是,現在全球約莫有七十四億人口,假設男女比例有一半,你也不一定選擇到自己想要的配偶,可能只是湊合著就結婚了。」
全場哄堂大笑。張曉風文字溫和,言談幽默。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能有不同的方法學習,不只是在課堂上。」張曉風舉了一件張大千的軼事為例,張大千年幼時曾經被土匪綁架,結果意外地被土匪要求寫字,這樣特殊的際遇使他更加精進學習。此外,張曉風提到自己有位朋友是猶太裔科學家,戰亂中經歷無數顛沛流離,有段時間與狼一起生活,意外與狼成為好朋友,即便多年未見,再重逢也能認出彼此。張曉風說明,朋友的際遇細微地道出人與獸的情感,無法被科學量化與解釋,因為這是大自然的天賦之一。
與談的講者郭漢辰準備了蛋糕,為張曉風慶祝母親節,也帶聽眾導覽自己正準備入住的永勝巷五號──這是張曉風的故居。

永勝巷五號的門牌掉了,「文化處人員用雙面膠把它黏上去,又掉了」郭漢辰笑著告訴張曉風。
永勝巷五號家門前有一棵高聳、樹皮稍微滲著樹組織液的杉樹,張曉風指著它說:「這長好幾年了,本該是適合在南洋生長的。」舊居的院子中,朱槿已過花期,綠地散著一些凋花;緬梔花開出花辦四展。張曉風站在曾經熟悉的後院裡靜靜地凝視緬梔樹,眼神緩慢地掃過一花、一草、一木,仿似回憶著自己過往的人生以及屏東記憶。小房間內擺著張曉風的著作,第一部作品《地毯的那一端》置在一層架上,一旁播放著兩、三年前她的專訪紀錄片,宛若彼此呼應她的文學生涯。
少女張曉風,在時間的流逝裡以文字陪伴一代又一代屏東人,刻劃屏東的時間流變、事物變遷。這不只是作家們的永勝巷五號,也是屬於屏東人的;參加導覽的聽眾也各自談起自己的屏東記憶,談論如何活化眷村,感嘆「跟以前不太一樣了呀」──未來的屏東篇章,正在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