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書青鳥】要學會等待,要面對風雨。
文/張玉伶、李岱樺
南國青鳥書店在2019年世界閱讀日的第一場講座,邀請台灣重要的自然生態作家杜虹及楊政源論山說海。
提到蝴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作家吳明益撰寫的《蝶道》;而從事叢林研究、蝴蝶研究、被譽為「蝴蝶公主」的杜虹提到蝴蝶時,首先介紹的則是黃裳鳳蝶。吳明益是國際知名的台灣作家,黃裳鳳蝶則是台灣的特有亞種,主要分布在屏東,與珠光鳳蝶同為保育物種。
國小自然教育課本裡,選錄了杜虹的文章〈蝶之生〉,這是她等待蝴蝶羽化的過程。「等待是自然觀察最慣常的事。」杜虹以澄澈、動人的筆調描寫:「在經歷過生命的重重考驗之後,牠揮動美麗的雙翼,又將迎接一場風雨⋯⋯」
羽化成蝶後,「風雨」即是黃裳鳳蝶要面對的一生。
杜虹對於山林及自然生態的愛護與溫柔,可以在她敘述十多年的叢林研究經驗時清楚感受。做調查相當辛苦疲憊,叢林的夏季高溫可以達到攝氏四十度;杜虹調侃自己:生物具有區域性,而人種也因長期處於某種環境有了區域性,她便是人種當中的「墾丁區域型」,特別適應燠熱,但是怕冷。杜虹認為,自然環境給予的一切,都是試煉。
杜虹提及屏東社頂部落中,毛柿林的狩獵文化、需求,在時代更迭、資源有限情況下,需要轉為生態保育。轉變過程相當漫長,不過從2004年至今,許多當地獵人已經轉變為帶領生態旅遊的生態解說員。德國哲學家班雅明曾在〈說故事的人〉中區分兩種說故事的人,一為遠行者,二為蟄居一鄉的人;從獵人轉變為生態解說員是後者,也只有長期待在一處的人,對於當地環境的熟稔熱愛,會比起外界者更為深沉熾烈。
你是自然的一部分
杜虹早期的作品比較感性,晚期比較理性──楊政源如此評論:杜虹的作品偏向生態領域,自己的著作則偏向人文領域。楊政源高中就讀高雄中學,彼時所見的高雄車站是日治時期建築,多年後啟用臨時車站,輾轉至今,成為現代式的建築風格。時光的進程,導致不同年歲的人對於高雄車站的意象不盡相同。
楊政源補充,位於南台灣枋寮的重要古道:三條崙古道、由清領時期三條崙古道最高點下行至東海岸段落形成的浸水營古道,以及琅嶠-卑南道。古道對於原住民而言相當重要,打獵、婚嫁、聯盟、商業活動及遷徙都要藉由這些道路,因而衍生出他們特有的文化。
北海岸地質為岩石、西海岸是泥沙、東海岸斷崖、南部主要為珊瑚礁,屏東卻四種皆有,實屬難得──楊政源深愛海洋及山林,他帶學生至後壁湖時,要求學生安靜、不要影響環境的原貌,仔細觀察海灘上細沙的流動,因為它們全源自於寄居蟹的爬行。
「生態不會自然接近你,要安靜地接近生態;」楊政源認真地說,「進入自然後不要想像自己是一個人,而要把你想成自然的一部分。」人類並非生物的最高級,在自然界當中必須保持敬畏、尊敬的心,楊政源不斷強調這一點,也不禁感嘆:「我們有這麼美麗的山海資源,可是為什麼人類的心離山海很遠呢?」
這座島上的台灣人彼此距離並不遠,但心與自然環境卻不接近。杜虹迷戀山林,在台北都市生活一陣子後,相當懷念在叢林的時光;楊政源會在一天之內攀爬淺山、露營,隔天一早才下山準備上班。
或許如《沙郡年紀》書寫的那樣,喜愛自然的人必先學會等待、接受任何來自自然的試煉,讓身體與自然環境和平共處,注重環保的重要──減少消費,並非一直購買環保商品──態度保持謙卑、溫和,讓我們所生活的地球能走得更長遠一點。作家們登山不是為了成就感,是為了與自然合一、真誠地感受生命的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