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黑暗中的那道光芒
文/《初戀》譯者 楊明綺
※本文涉及《初戀》部分情節
正值豆蔻年華的女孩居然手刃父親,更令人詫異的是,她連自己為何殺人都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創傷讓她犯下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罪行?擅長描寫女性細膩情感的作家島本理生,這次以推理手法巧妙包裝這個多線複雜的故事,讓讀者從心理、法理等不同層面與觀點,隨著幾個角色的心境轉化,抽絲剝繭地探討「愛」這個複雜的課題,著實讓人眼睛一亮。
每個小孩理應在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中長大,遺憾的是,不少孩子就像環菜、由紀、迦葉的幼少時期一樣,並非如此。環菜是很典型的家暴受害者,不是親生孩子的陰影始終籠罩在她與父親之間的相處關係,加上母親的軟弱與冷眼旁觀,促使她不斷自我否定、自我摧殘,不明白真正的愛為何,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信賴,終至做了無可挽回的憾事。由紀對環菜說:「妳的確殺了父親,但在這之前,許多大人殺了妳的心。」這是聽來多麼沉痛的一句話,卻直指問題核心,大人指的不僅是環菜的父親,還有那些圍繞在她身邊的偽善之神,但我認為更難辭其咎的是環菜的母親(縱使她也是家暴受害者)。母子情是世間最複雜難解的情感,雖然我不太喜歡用「相愛相殺」這詞來形容親情,卻也很難否認這種關係的存在。所謂親暱生侮慢,最親的人往往造成的傷害也最深,或許我們會選擇接受那道難以彌補的傷痕,卻很難真正的原諒。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由紀和迦葉身上,只是他們比環菜幸運多了。遇到了以愛接受、包容他們的人,所以即便不堪的回憶促使兩人的成長過程崎嶇難行,還是能在痛苦中感受到暖意,在黑暗中尋到那道光芒。
這本小說的亮點之一在於角色之間的環環相扣,巧妙呼應與對照,透過由紀這個臨床心理師角色,細膩剖析每個人或多或少會面臨的難題,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讀來格外有共鳴。由紀和迦葉在幫助環菜一步步掙脫泥沼的過程中,給了自己勇於面對問題的機會,也解開沉痾已久的心結。題外話,翻譯到一半時,我告訴編輯,比起環菜這條主線,我更好奇由紀和迦葉之間的糾葛,所以當最後迦葉向我聞坦白他對由紀的感覺時,其實我對迦葉的回答打了個問號,真的是這樣嗎?我想,我聞知道真正的答案,只是盡在不言中,因為一切都過去了。就讓美好永遠保持在現在進行式吧。
記得大學通識課時,老師問我們:「你們想過要自殺嗎?想過的人,請舉手。」全班大概有四、五位同學舉手吧。猶豫如我,只舉了半隻手(因為下意識覺得舉手的人,可能會面對負面、不堪的答案,所以只敢舉一半),沒想到老師卻說:「恭喜舉手的同學,你們真的長大了。」那時的我不明白老師為何這麼說,但翻譯這本書時,我懂了。原來老師的重點不在自殺,而是面對;正因為敢於面對、思考,才會有所煩惱;雖然人生無法非黑即白,也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至少可以像環菜、由紀、迦葉一樣,縱然無法圓滿撫平一切,也要給自己面對問題的機會與勇氣。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有句名言:「人生,比地獄還像地獄。」然而正因為嘗過苦,不放棄地努力了解真正的愛與人生為何,才能一步步逃離地獄,不是嗎?
翻譯完這本書後,我告訴編輯:「有一種雨過天青的感覺。」是啊,這是一本主題沉重的小說,也是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卻能帶給在人生路上跌撞撞、受過傷的人一絲希望、一股溫暖的力量。就像由紀說的,要是能早一點認識環菜就好了,也許能幫助她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我也期許自己能成為像我聞、由紀一樣,帶給別人溫暖與愛的人。
想起一首我很喜歡的歌,歌詞如下。
有誰能夠拯救我?
即使不知道答案,也要尋找那道光茫。
哪怕只是前進半步,
周遭景色也會逐漸改變。
你的熱情總有一天會成為某個人的光芒,
你的熱情總有一天會成為某個人的預兆。
2019年寫於初夏的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