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也青春】我們在此相遇 ——張文薰談前田愛的《花街.廢園.烏托邦》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作者與讀者如何在都市空間相遇?」
這句話回答了本文標題中藴含的浪漫氣息:「我們」,指的是作者與讀者;「在此」,則是文學作品中的都市空間。
多虧了前田愛先生提出的理論架構,擴大了一般讀者如我對文本的理解與想像。不誇張地說,這本書,將從此把我對這本書的平面與線性思考,轉為立體的、穿梭的織針式維度。
也就是,每一篇文章,不再是一塊布,而是一件衣衫。不是一片瓦、一根鋼筋,而是一棟屋子。
文薰老師以樋口一葉的名作〈比肩〉為例,談外來者、身分低微的女孩美登利遷居到寄生於吉原遊廓的底層階級大音寺前之後,為融入當地的孩子生活圈,不得不採取特殊的手段,參與孩子的各種遊戲。
對這些處於封閉的下町地區的孩子而言,沒有前程似錦的未來,男孩長成為大人之後最大的出路便是繼承做小生意或工匠的家業,反而美登利進入宿命的遊女行業還可能有機會耀眼絢爛。
前田愛以東京都市一隅的狹小空間與這些孩子的心理空間(同樣狹小)詳細對照,彰顯出作者經營一個故事的技巧如何純熟,概念如何清晰,運作(筆)如何精準練達。
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需要有好的評論臧否引領,一個廣大的文學市場,更有賴眾多獨到的評論層疊構築。
文薰老師也舉了我們熟悉的夏目漱石作品《門》,來談作者選擇「山手深處」這個場景的作用與意涵。詳情如何?
大推這部「文學社會學」經典,大推文薰老師耗時六針推敲考究的譯筆。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的「經典也青春」,由台大台文所副教授張文薰老師,領讀文藝評論家前田愛的《花街.廢園.烏托邦》。
收聽本集節目:
▶︎▶︎▶︎免費訂閱經典也青春 Podcast。名家領讀,經典隨身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