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百萬個銷往非洲的中國番茄罐頭,以詐欺堆起龐大商機
文/尚-巴普提斯特.馬雷;譯/謝幸芬
在天津的金土地時,我發現該罐頭工廠會在番茄糊裡面摻入一些比番茄便宜的添加物。有幾位專家向我表示他們也知道中國廠商的這種做法。但我還想要調查的是這種詐騙手法的普遍程度。巴黎國際食品展是夢寐以求的機會,讓我可以取得這些資訊──因為中國所有大型罐頭工廠都有在這裡設攤位。「中國企業經常出席巴黎國際食品展,因為這個場合非洲經銷商也從不缺席,」烏拉圭的貿易商胡安.荷西.阿梅札加對我說。「想在非洲從事的農產食品貿易,巴黎國際食品展是一個必須朝聖的地方。」
我的目的很簡單:接近中國罐頭工廠,查出他們在非洲的商業手法。因此,我必須從他們的業務口中獲悉內情。但是要怎麼做才能讓他們卸下心防,對一個記者侃侃而談,將他們的祕密娓娓道來呢[1]?憑什麼要中國罐頭工廠坦承他們包裝的不是番茄糊,而是別的原料呢?這不太可能。因此我決定設局引誘中國罐頭工廠。
兩天以來,我在展場裡把準備好的說詞,對番茄產業裡的每個中國人說,一攤接著一攤。我的詭計奏效了,而且很快地演變成像一盤海戰棋。展場平面圖的攤位表先是畫了一些圈圈,後來又加入了叉叉。我有系統地把中國攤位全部掃了一遍,就為了要拿到宣傳手冊和收集樣品。
第3節
「你們是專門經營番茄糊罐頭的嗎?我們家族三代以來都在加彭有投資;我們在那裡的事業相當活躍,尤其是罐頭進出口這部分。我們想要投資番茄糊這個市場。我來參加巴黎國際食品展,就是想要多瞭解一下這項生意,看看有沒有什麼機會。你們在中國哪裡設廠?有沒有什麼可以給我建議的?」
魚餌放出去了,接著就只需要仔細聆聽這些中國罐頭廠商的回答。「我們會根據你的需求提供不同品質的產品,」這是最普遍、也是最制式的回答。這些「品質」在中國廠商的價格等級通常分成 A、B、C 等,依此類推。然而,事實上,我很快就理解,這不是罐頭裡面的番茄糊品質的等級,而是實際含真正番茄糊的比例多寡。
A 品質是比例最高的,但實際比例有多少又依各家中國罐頭廠的做法而有所不同。其他等級的品質,番茄糊的比例則逐漸減少。我交涉的 15 家中國企業當中,也就是這領域裡的所有主要廠商(外銷小罐番茄糊到非洲的工廠),沒有一家在非洲市場賣的是純正無摻雜的產品。假若標籤又沒有標示這些添加物,那就算是嚴重的違法詐欺了。然而,我在巴黎國際食品展所蒐集到的樣品,沒有一家有標明添加物。對於我上門攀談的那些主要中國罐頭廠來說,這樣的做法很普遍。
然而,中國罐頭業務的說明理由並非千篇一律。有些業務對他們公司的做法相當坦率,很有誠意地對一個潛在客戶說明產業內幕(當然是希望我很快成為他們的顧客);但是也有一些業務不誠實到令人震驚的程度。我很快就理解,他們試圖利用我表現出的天真無知想要拐騙我上當。我並沒有任由他們擺布,而是對他們步步進逼追問下去。於是,我發現了他們所有「良心程度」不一的話術謊言。
品質 D:「我們會把義大利國旗放在罐頭上,讓大家聯想到義大利是番茄王國。」
品質 C:「我們的品質是市場上最好的之一,要不要嚐嚐看?」
品質 B:「你看看(一邊打開罐頭)。看到了沒?番茄糊的顏色非常漂亮吧?(其實色澤暗沉)非洲人都喜歡這種的。」
品質 A:「添加澱粉或黃豆並不違法,不,這不會標示在標籤上面。沒關係的,大家都這麼做。」
在所有的中國罐頭業務代表當中,我認識了一位「美食家」:「有些人喜歡我們添加澱粉,也有人喜歡加入黃豆或是胡蘿蔔粉。我們會迎合非洲消費者的喜好。」我也遇見一位謹慎型的供應商:「剛開始合作生意的時候,我們只提供 A 品質的貨,即便只是為了先看看這樣是否行得通。如果你只買幾個貨櫃,我們就無法給你折扣。不過,如果慢慢地彼此有了信任,或者你訂了比較大的量,我們就會找到方法降價,比方說添加澱粉……。」
也有那種務實型的業務:「不,不,真的,要銷售到加彭的話,我拿 A 品質的樣品給你看也沒有用。你拿這個。(用力把罐頭放在櫃檯上)這個是最便宜的貨。加彭需要的就是這種的。」我再三要求,說我還是想要一個 A 品質的樣品。「不、不,加彭不賣其它的,」他斬釘截鐵說道。
第4節
A 品質或許是他們最好的番茄糊,但沒有任何一家中國供應商敢說 A 品質就是純的番茄糊。「廣州港口的檢驗比天津或上海還要嚴格,」一位自稱該產業乖乖牌的業務跟我說:他的罐頭只含 5% 的澱粉。這是真的還是假的?這是商業話術嗎?公司簡章上用中文、英文、阿拉伯文,還有一些粗淺的法文,說明公司每年製造超過 30 億個罐頭。冊子上面很自豪地寫著「番茄糊的番茄都來自『沒有汙染的農園』」。
該罐頭公司也聲稱,他們是中國南方唯一一家從上游到下游完全掌控產品生產的公司,從產地到最後出貨都是。」或許你可以說我是在疑神疑鬼,不過這段文字讓我想起另一段話,而且更加詩情畫意,那是一家位於河北、離天津不遠的公司簡介:「我們選用新疆的番茄,因為新疆是好地方,土地肥沃。」簡章上這麼寫著。「這裡的土壤沒有受到汙染,水都是來自融化的雪水,夕陽也很美。」雖然這家公司的番茄罐頭標示公然說謊,宣稱原料只有番茄和鹽,但業務倒是非常坦率:「我們的罐頭不貴,因為它們只含 45%的番茄糊,這是非洲市場的平均值。」
第5節
45% 的番茄糊、摻雜 55% 的添加物……後來,我撰寫迦納的報導時發現,一家中國廠商的罐頭只用了 31% 的番茄糊,其它 69% 是添加物。數百萬個中國罐頭上的標籤都說明成分只含番茄和少許的鹽;實情卻是,內容物根本未達標籤所宣稱成分的一半。
每次我手裡拿著樣品,離開巴黎國際食品展的其中一個攤位,總是不由自主地盯著這些產品;碰觸到這些鐵製冰冷的罐頭,讓我感覺到震驚與不適:山寨罐頭已經徹底取代了原本的商品。
如此大規模的亂象是如何在短短幾年內成為整個非洲大陸,或至少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常態呢?
中國企業喜歡在簡章上放地圖,志得意滿地用紅點標出為數眾多的外銷國家。非洲大陸呈現滿江紅。
隨著我在中國的調查,到現在冒充番茄糊進口商,混入巴黎國際食品展,接近中國罐頭商,我發現這類醜聞內幕從來沒有被調查過。這場騙局時至今日關係到非洲好幾億個消費者。根據眾多全球番茄產業鏈的專家,中國當局對這些違法情事其實是知情的,但是他們刻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免破壞了其罐頭產業的「競爭力」。
這種如今相當普遍的做法也讓人聯想起 19 世紀世界各地罐頭工廠的做法;那個時候,食品衛生法令還不存在,食用罐頭而中毒的事件時有耳聞。中國罐頭產業的業務宣稱他們使用的添加物不具毒性。然而,近幾年在奈及利亞,國家反仿冒局已經檢驗出某些在非洲販售的番茄糊罐頭具有毒性。
註釋
[1] 2012年7月,一篇報導提到專營非洲市場的歐洲番茄糊出口商,抱怨中國的「再包裝工廠」從事不正當競爭,讓摻了雜質又混入植物纖維的「加料」番茄糊流入市面上。資料來源:艾瑪.史拉溫斯基(Emma Slawinski),《食品新聞》,2012年7月6日。
※ 本文摘自《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原篇名為〈設魚餌,釣出真相〉,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