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公司比你短命,你該怎麼辦?
文/坂口孝則
譯/吳怡文
說到未來預測,大致會有兩種類型,一是「空中飛車在街上來回穿梭」,一是「賀年卡在往後十年內將越發減少」。前者是戲劇性的描繪日益改變的現代社會,後者則是描繪實際但平凡的變化。
我們可以試著將這些預測套用在自己的工作上。打破既有觀念的激進預測,比較難想像要怎樣落實在實務上,但只有後者又非常乏味。因此本書努力做到兩者平衡,既能應用在實務上,也能當成有趣的讀物看待。
過去,我因為工作需要,必須蒐集、分析各種企業的資訊。後來因緣際會,我開始上媒體,在短時間內發表自己的分析結果。由於業務上的需求,我認識、採訪了許多業界人士,每天大量的閱讀,而本書就是這些經歷的結晶。
我認為今後的時代特徵,可以用以下幾個關鍵句來思考,而這也使我們必須具備自己所屬業界之外的知識――這也正是本書的意義,以及我撰寫的理由。
① 人生百年,企業十年
未來人們將活到百歲,企業組織的壽命卻只有短短十年。當一個職業的壽命比人的壽命短的時候,商務人士勢必得學會多種技能。
當然,人類與企業的壽命是否剛好為一百年和十年,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要俯瞰整個世界,洞燭未來可能繼續成長或衰退的領域,然後規畫自己的人生布局與戰略。
雖說一○○年 ÷ 一○年 = 一○,但要打造十個專業領域或許有點困難。不過,只要擁有複數個不同領域的知識,在技能上就有加乘的效果。而且,我們正處於不能只待在一家公司,而是必須參與眾多社群,吸收各種不同想法的年代。因此,除了現在所屬的業界,也必須積極蒐集其他業界的資訊。
② 但求不輸的態度
有一陣子很流行「精實創業」,簡單來說,就是把尚未完成的商品丟到市場上,聽取客戶意見再逐步改善,這種態度也可稱為測試版主義。
然而,當投入市場的企業越來越多之後,草率推出的商品未必能順利發展,也得不到客戶的回饋,甚至連撤退都只能以這樣的速度不斷重複。不知不覺間,用在刀口上的多動力(由日本企業家崛江貴文提出,能同步完成多項不同目標的能力,請參照《多動力就是你的富能力》)和且戰且走的致勝力,變得分外重要。
不過,既然要發揮多動力,就應該徹底研究要參與競爭的領域的相關資料,根據假設預測未來,看準方向前進。只要不和時代潮流背道而馳,至少就會有回響,努力也相對容易獲得回報。
開創新事業時,「運用既有技術」或「開發全新技術」是一個面向,「進攻舊有業界」或「進攻全新業界」是另一個面向。最好的組合,當然是「運用既有技術」去「進攻全新業界」。越成熟的產業越難創新,新技術帶來顛覆的可能性就越高。從這個觀點來看,其他產業的動向,很有可能成為新商機的創意源頭。
當然,這樣的態度,並不能創造出從○到一、徹底改變世界的東西,或是那種用絕大熱情服務客戶、掌握新需求的全新服務業。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或許是一種「無趣的態度」。但對務實者或一般人而言,經營管理或商業是一場只求不輸的遊戲,這種態度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③ 把目標設定在:「不知道算哪一行」的工作
不過,跨領域的知識不只可以成為「無趣的」賺錢方式,未來的價值應該也由這些沒有清楚職場定位的人所創造出來的。
我擔任顧問時,曾有人很直接的對我說:「我不會相信那些故意用外文表示職稱的人。」他的意思是,如果從字面上無法立刻知道那個人是做什麼的,就會覺得對方很可疑。
我沒有任何執照,也不想考任何執照,因為不知道為什麼非有執照不可,只是從結果來看,我無法被歸類到價格表上。對企業來說,若有人自稱是輔導中小企業經營的「中小企業診斷士」、處理勞動與社會保險的「社會保險勞務士」、代理製作提交給政府機關文件的「行政書士」,大概就知道該付他多少費用。
不過,價格表什麼的,只是枝微末節。在知識越來越多樣化的世界,換個說法就是「複雜系」的世界,橫貫、跨越、融合不同的領域,絕對是必要的。看看我們周圍就知道,現在領導社會趨勢的人做的是哪一種職業?事實上,沒有一個職稱可以涵蓋他們的工作。
他們可能是科學家,又兼經營者和藝術家;可能身為攝影師、顧問,又同時擔任街頭藝人;或是做上班族,又畫漫畫,並在媒體上針對社會現狀發表言論……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用感性來談論科技、邊旅行邊述說世界的經濟的真實狀況,現在需要的正是這種複合型的知識。
因為世界已經不能用死板的、單一的知識來解釋。不管是創造新商品,還是開啟新事業,都需要異質性的觀點。或許可以說,我們的目標就是「不知道算哪一行」的工作。
未來二十年,我選擇了二十個業界來陳述。我由衷希望,本書不只能滿足大家的好奇心,更能成為一個起點,讓讀者進入這個持續變化的世界,透過批判性的思考,找到未來的賺錢與競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