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Qfamily

教養小孩,一定要有人扮黑臉或白臉?

文/莫茲婷

家中一定要有人扮黑臉或白臉?

別被傳統的教育方式撕裂親子及夫妻關係

家裡每次講到孩子的課業時,不知怎麼會變成夫妻之間的大戰嗎?很有可能傳統教育方式—「黑臉」與「白臉」失效了。這時不妨父母倆人先坐下來好好溝通,修復夫妻之間的共識後,再來處理孩子的問題吧!

阿榮,喜歡玩電動的國中生,學習動力低。在家中只要觸及到跟課業有關的事,常常就會有爭執發生,加入戰局的有阿榮、爸爸、媽媽。不僅如此,戰爭雖從課業問題開始的,但炮火經常也延伸到爸媽之間的爭執,而阿榮也就經常處在這混戰中被流彈打到。到最後,爸媽也感覺精疲力盡而束手無策,就來尋找諮商的協助。

坐在諮商室內手拿著鋼彈,邊玩邊和我談話的阿榮,看來帶著漫不經心的態度說:「我每星期六、日不是補習,就是要複習功課、寫一堆測驗卷,都是我爸要我寫的!」

我重複阿榮的最後一句話說:「你爸要你寫的哦。」

「是啊,不然咧?啊~~不寫會被他罵,那就寫啊!」阿榮的回答,表面聽起來做這件事時是很乾脆的,然事實上是這樣嗎?

「寫是因為怕被罵所以才寫的,這樣不就寫得很不開心嗎?」我這樣問是從爸媽那裡得知,阿榮在家無論寫功課或複習功課,往往是家中掀起大戰的時候!

「哎喲,沒差啦,不寫大家都很不開心,寫也是為我自己好啊!」話是這麼說沒錯,但其實在阿榮內心,有比這想法更矛盾、更複雜的情緒。

現在的阿榮似乎想要隱藏一切負面的情緒,他所發出的訊息似乎也像告訴我:「你不要再說了,不要再問了,我已經快受不了了。」

於是,我順勢提出這建議:「不然這樣好了,多寫的確是有好處的,你要不要把鋼彈先放下來,從你書包裡把作業拿出來寫、順便訂正一下考卷,我知道你剛剛從補習班下課,就馬上過來,一定有未完成的功課。」

阿榮的情緒馬上激動了起來:「不要!現在不是寫功課的時間,不要逼我寫!」

在我掌握住我和阿榮已建立了深層信任關係的基礎下,我故意不退讓地回應他:「多寫對你有好處啊!或者今天來背熟二十個英文單字也不錯?」

「我說不要就不要,為什麼一定要逼我!你和我爸媽都是一伙的,都要來逼我!嗚嗚嗚~~」阿榮放聲的哭泣,強烈情緒的背後表示過去種下了不愉快、甚至是傷害性的經驗。

協助孩子釐清與父母的情感糾結

「阿榮,你哭得好難過,我得要好好思考,你說的那種被逼的心情是什麼?寫功課寫到感覺是被逼的,一定不怎麼好受!」我趁勢替阿榮的內心說出了他真正的心情,而接下來要協助的是阿榮和爸媽之間,面對功課和課業表現之間的糾結。

比起先前,阿榮情緒有些平靜了:「我把功課寫完、該複習的就複習,他們就不會多說什麼,也不會再為我的事吵架了。」阿榮其實還是堅持讓此事跳過面對和處理。

「阿榮,有比完成功課和成績更重要的事,否則今天你就不會坐在這裡和我談話了,我也不是教你任何學科的老師,但是,我是關心你內心和情緒的老師。」阿榮其實了解我的每句話,他沒有反駁,但保持著沉默。

我徵求了阿榮的同意,將父母倆請入諮商室內。

「阿榮爸媽,在家寫功課、複習功課這件事,是不是把你們家搞得烏煙瘴氣的,我指的是事,不是人。」我這麼說是刻意讓「問題」和「人」分開,避免這三人陷入互相指責的惡性循環中。

媽媽率先開口:「嗯~~再這樣鬧下去,遲早有一天鄰居會找警察上我們家吧!鄰居可能會誤以為我們是家暴。」媽媽說完,我看看爸爸,爸爸點頭,附和媽媽的說法。

「所以,今天找你們大家來談談,就是要大家一起來想辦法,看能不能杜絕這事,不能讓它持續不斷干擾你們家。」我在幫助他們拉開距離,看清楚這事對自己,和對彼此的影響。

仍然是媽媽開口:「莫老師,你說的沒錯,阿榮和爸爸為了功課和複習的事,每天吵到屋頂都快掀了。每次看他們吵成這樣,我想阻止,可是先生的情緒更大。他覺得阿榮不是不行,只是覺得阿榮常常都在用敷衍的態度,我先生想要糾正的是阿榮這一點。我說不然就由我來管,避免父子倆繼續這樣衝突下去,我先生說我的方式太鬆了,婦人之仁會讓孩子找到逃避的方式,會更加耍賴。因為他都在孩子面前這樣說,並批評我的作法,影響到我對孩子的管教。我的話,阿榮是從來不會放在耳裡的。」聽起來媽媽在家是弱勢,但今天有機會可以多說一點話。

媽媽說完了,換爸爸上場了:「我跟我太太的標準不一樣,也因為是這樣吧,我發現阿榮是在我們兩個之間找漏洞。我管得緊,他就會去媽媽那裡找依靠,媽媽會說:『他已經累了,就讓他休息』之類的話,天曉得他之前完成的狀況是慘不忍睹啊!」爸爸似乎說到了令他無力的事,憤怒的情緒隨之上升。

別把戰場擴大成家人對峙

「爸爸媽媽,所以你們也意識到了,你們之間的差異,讓這事更加溫。阿榮呢,在你內心是不是也有兩套系統,好像選擇了這一套,就不能容納另一套?」我清楚爸媽之間的差異和溝通不良是長期的事,需要更多時間來面對;也許透過了解阿榮內心的困境,可以協助爸媽之間的問題。

我見三位都很認真專注在聽,我繼續說:「至於爸爸媽媽,你們也要找機會好好的去了解,自己何故加入了這場戰局?」

「你是說我們要夫妻婚姻諮商嗎?」媽媽問。

爸爸點頭說:「我是很願意跟我老婆能好好坐下來談,我沒問題。」

接著我回頭問阿榮:「至於阿榮呢?我們得要多聽你的想法,還有你的需要是什麼?你對自己的課業、未來,有什麼想法?大人是你的顧問,可以跟你討論,也可以給你必要的協助。最重要是當你的支持者,這樣好嗎?」

「好喔!打仗就要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嘛!」阿榮拿起他的模型鋼彈在比劃著!最後,我用了最常用的口吻為這次諮商做結束:「說得好!Give me five吧!」

心理師的暖心話

父母要同時學會「愛」與「管」的能力

在教養孩子時,其中父母最常問的問題是:管教孩子需要「黑臉、白臉」的角色嗎?

阿榮的爸爸和媽媽,分別就像黑臉和白臉,阿榮處在夾縫中,長期下來亦醞釀了一套在家中的生存法則,這套生存法到底對孩子的影響是什麼呢?

假若把黑臉譬喻為煞車,白臉譬喻為油門,我們都知道:一部車要從順利啟動、上路到停下,絕對不可能油門一路加到底。除加油門外,還需要適當的踩煞車啊!換言之,若由一方固定扮演「白臉」,另一方扮演「黑臉」,行駛起來確實會有重重的困難,且對孩子的發展恐有不良的影響,如下:

●孩子在內心中對爸媽產生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會阻礙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如孩子會傾向靠向白臉,疏離黑臉。與白臉的關係可能從依賴演變成耍賴,而與黑臉的關係則是來個消極或積極抵抗。

●一旦爸媽所扮演的角色是對立的,孩子或爸媽都不自覺的會開始一場心理遊戲,而心理遊戲的結果往往會令彼此關係更具有殺傷力,令家人之間不能坦然與信任。例如:孩子刻意抱怨黑臉的作為給白臉聽、白臉動用「請出黑臉」來威脅孩子、孩子請求白臉為他「守祕密」……。

●夫妻在扮演固定角色的「黑臉」與「白臉」,並缺乏溝通、彈性與整合時,教養孩子則會陷入互相補償;最終可能是黑更黑,白更白,甚至會彼此指責教養的方式,至終會令教養的焦點失了焦。

●固定的「黑臉」或「白臉」,就像前所述車子的「油門」和「煞車」,是缺一不可的;因而「單一固定」的教養方式,將無法獨立教育孩子。這樣一來,出於無力感,夫妻便會互相依賴,也會投射錯誤的期待在對方身上,期待藉由對方來解決心中的壓力及問題。例如扮演黑臉的爸爸在管不動孩子時,就會期待媽媽來替他執行他所期待的。

以上的問題不僅影響著親子、夫妻關係;此外,家庭中兩套對立的規則將對於形塑孩子的行為、價值觀等有相當大的障礙,未來人格發展也可能缺乏統整性,不利於情緒及人際的發展。因此,套回教養的觀點,「愛」與「管」的教養,就像開車時的「加油門」與「踩煞車」一般,是缺一不可。在實施時,一人能身兼兩者的功能,則堪稱是一輛好車。簡言之,父母任一方,不僅需要學會「愛」(白臉)的技能也要學會「管」(黑臉)的技能。兩者若能整合成功,就可以發揮十足教養上的「影響力」了!

親子的暖心練習

父母的愛與管教都是為了子女好,不過得思考過去的教育方式或是上一代父母親角色的特質,適不適合自己的孩子。

◎管與教,父母必須口徑一致,標準相同

對於未成年子女來說,父母親態度、口徑一致是非常需要的。不論年紀多大的孩子,有一致的準則,不僅較有安全感,也不會讓孩子在不同標準的父母之中鑽漏洞。當然,夫妻之間為了孩子管教落差的爭執也會減少。父母彼此之間可以先進行討論、把標準定下來,並且約定執行與提醒對方是否失準的方法。

◎ 父母都要學習如何扮黑臉與白臉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與性情,但是當面對孩子,較為溫柔的一方也許需要學會堅守立場,較為嚴肅的另一方,一定也會需要練習能讓孩子能夠親近的溫和態度。在教養標準一致的前提下,爸爸媽媽可以透過溝通與討論,互相學習、彼此練習,讓兩個人不僅標準一致,連態度都相同,對於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本文介紹:
青少年的情緒風暴:孩子,你的情緒我讀懂了》。本書作者/莫茲婷;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
  2. 為什麼青少年都衝動(全新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