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因」他們是考試菁英,「才會」信奉邪教?
文/山口周;譯/李璦祺
在探討本書的主題「菁英」與「美感」時,就不得不討論一九八四年創立的奧姆真理教。原因是,現今日本菁英組織中存在的「最大瑕疵」,就是「過度重視課業成績和美感的嚴重不足」,這個現象最適合用奧姆真理教的案例來向讀者解說。
宗教集團奧姆真理教的一大特色,就是他們的幹部清一色全是高學歷份子。打開被判刑的奧姆真理教幹部名單中,甚至還有東大醫學系的畢業生,整體來看,這些幹部在學生時期的分數排名,說不定可達到全日本前百分之二。
地鐵沙林毒氣事件驚動國際時,日本談話性節目經常熱烈地討論著:「為何這些知名大學畢業的菁英們,會犯下如此邪惡又愚蠢的罪行?」然而,我認為這種提問方式根本沒有抓到重點。
借用當時時事評論家在談話性節目中的說法:奧姆真理教的幹部們「雖然」是考試菁英,「卻」信奉了這個愚蠢又邪惡的宗教。這些時事評論家將這兩件事實,看作是兩個相互矛盾的元素,所以用轉折語氣的連接詞連成一個句子。但我認為真相是,「正因」他們是考試菁英,「才會」信奉奧姆真理教。
原因在於奧姆真理教中奇妙的階級體制。奧姆真理教告訴教徒們,修行分成三個非常簡單的階層,由下而上分別為小乘、大乘和金剛乘,只要遵循教主指示的方式修行,就能快速爬升到最頂端,並得到解脫。
這種說法和這些信奉奧姆真理教的考試菁英們,過去在補習班聽到的學習方法如出一轍。多數奧姆真理教的幹部,都曾在毒氣事件後寫下手札或回憶錄,讀了這些資料後就會發現,這些人絕大部分雖然在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因為無法適應社會和企業文化而受傷、憤慨,乃至絕望,最後才轉而信奉奧姆真理教。
對他們來說,考試並不如一般人所說的那般痛苦或困難,只要念書,就能提高考試排名,進而提高自己的階級地位。在如此一目了然的體制中,考試菁英們過得十分自在。然而,這種「理所當然」與「可預測性」,並非社會的真實樣貌。
現實是,有些人再怎麼努力也得不到回報,有些人只因運氣好就名利雙收,甚至還有人遊走在道德邊緣,從事半詐欺的商業行為,過著享樂的生活。這些幹部多數因為無法接受理想和現狀的差距而感到幻滅,所以半逃避式地投向奧姆真理教,因為按照階級排序的體制,讓他們有了棲身之所。
這種階級體制,充分顯示這個組織是由「科學」做為強力主宰,而這樣的組織,又是如何看待「藝術」呢?小說家宮內勝典在其著作《通往善惡的彼岸》(善悪の彼岸へ)中,對於奧姆真理教的「藝術」,做出過以下描述:
看到奧姆姊妹之舞[1],其拙劣程度令人錯愕,甚至不及外行人的水準。我在瞠目結舌的同時,強烈感受到,這其中一定隱含著某種重大啟示,不容我們一笑置之。因為奧姆真理教召開記者會時,我一直不自覺地被裝飾在背後、過於稚拙的曼陀羅圖,奪去我的注意力。(中略)
直截了當地說,麻原彰晃的作品與奧姆真理教在媒體上的表現,都有同樣的特質─「美感」的極度缺乏。請各位回想一下奧姆真理教的建築設施沙提昂(Satyam)。沙提昂好比出家人聚集的僧院,但實際卻是外觀有如工廠且毫無美感的建築物。
宮內勝典《通往善惡的彼岸》
除了「美感的極度缺乏」外,宮內還指出奧姆真理教的另一項組織特色,那就是「對體制的極端崇尚」。
奧姆真理教的教義一味強調小乘、大乘、金剛乘的階級制度,非常有系統性,就像在要求教徒為了考試拚命念書、畫重點一般,告訴他們只要按部就班修行,就能不斷往高處爬,達到超人般的境界,好似教人如何獲得某種技巧的遠距教學工具書。(中略)
儘管麻原如此欠缺美感又心術不正,但對那些只知道分數教育的世代來說,讀了他的書後不但察覺不到一絲異樣,甚至還對階級制度和看似有邏輯的教義產生共鳴。後來,我與奧姆真理教信徒對談後發現,他們非常欠缺文學素養。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美」,不僅無法聽出佛教特有的音色,也無法理解話語背後的微妙含意,既無法分辨真偽,更不具洞察力。
綜合宮內的觀點,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奧姆真理教的特色,就是「極度缺乏美感」及「極端的階級制度」。
沒有機會培養情緒與感性,只會考試的課業菁英們,其實是「極度單純化階級環境下的適者」,他們是只要是在極度單純化的體制中才能發光發熱的一群人。然而,真實社會充滿著荒謬與不可理喻,我們需要的是「納百川而不分清濁」的兼容並蓄。他們無法順利適應這樣的社會,而投靠奧姆真理教,最後視外界為摩耶(幻象),試圖加以抹煞。
儘管擁有高遠的志向,卻發動了連自己都厭惡的殺戮或災禍的人,向來都是這種擁有純粹信念、沉迷宗教,想要扭轉世界的人。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約瑟夫.富歇傳》
(Joseph Fouché: The Portrait of a Politician)
註釋
[1]奧姆姊妹之舞:教團內極富盛名的四姊妹,其中三名姊妹曾公開表演舞蹈歌訟教主麻原彰晃的偉大。
※ 本文摘自《美意識》,原篇名為〈會讀書會考試卻沒有美感的人們〉,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