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也青春】當世界的命運走到資本主義 ——沈昭明談布勞岱爾的《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一個文學人若想跳脫原有偏重感性層面閱讀的漩渦(!),需要接受理性思維的啟迪與激盪,我的選擇是歷史與自然科普。
選擇歷史是至少有大量的故事,在因果關係的吸收上會稍省力些,所以廣場總編輯沈昭明先生提出布勞岱爾的書單時,我望著三大巨冊(而且是精裝),完全不介意手扭到,欣然接受。
布勞岱爾的研究方法是避開理論性的探討,專注於具體的觀察與歷史的比較。賓果!以諸多的生活細節實例舉證、不厭其煩的社會各層次的軼事和遊記描寫,來呈現社會的面目,彰顯出15至18世紀之間,人類的經濟活動出現了一種新型態,被19世紀末以後的人稱為資本主義,這段時間緩慢醞釀發發展的動態過程,真是太符合我想要閱讀的形式了。
試看全三卷的主題分別是:〈日常生活的結構〉、〈形形色色的交換〉,以及〈世界的時間〉。
再看看目錄中有一日三餐的麵包、飯桌、飲料和興奮劑、服裝和時尚、能源和冶金、紙幣與信貸工具、大城市,普通市集今昔相似、店舖、交易會,以及經濟世界、民族市場等,主題式的層次鋪衍與穿插交錯的圖片,使得閱讀的樂趣倍增。
昭明總編說資本主義的最大特色是投資再生產,這是怎麼發生的?為何不是在東方,甚至是商業發達的阿拉伯世界,而是歐洲?年鑑學派布勞岱爾的研究方法對之後的史學界帶來怎樣的影響?
回到文學人我特別覺得趣味的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換〉,彷彿為我之前閱讀的歐洲小說增添了背景知識,某些熟悉的場景與情節,有了厚度與景深。
個人的命運,世界的命運,如浪潮,看見細沫與軌跡,就是歷史。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的「經典也青春」,由廣場總編輯沈昭明領讀布勞岱爾的《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收聽本集節目:
▶︎▶︎▶︎免費訂閱經典也青春 Podcast。名家領讀,經典隨身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