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graphicstock

當速食店的菜單增加沙拉選項,點漢堡的人反而變多了

文/凱莉.麥高尼格

想像一下:現在是午餐時間,你在趕時間,最方便買東西的是一家速食店。你正在控制體重,想改善健康狀況,因此你的計畫是避開菜單上那些油膩膩的食物。當你排隊時,很高興看到除了令人墮落的食物外,還有新的沙拉餐點。這家店就在公司附近,所以你常常來光顧,只是這對你的腰圍恐怕不太好。你很興奮,現在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了,而且不會讓你有罪惡感。你站在隊伍裡,想著該點哪個,是田園沙拉還是烤雞沙拉?終於,你來到點餐員面前,卻聽見自己脫口而出說:「雙層吉士堡加薯條」。

發生了什麼事?

聽起來就像老習慣發作,或是薯條的香氣征服了你想減重的念頭。但你信不信,菜單上的那些健康食物,實際上正提高你點吉士堡和薯條的可能性?

這項結論見於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行銷研究人員所做的幾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看到報導指出,麥當勞在菜單上增加健康食物後,大麥克的銷售量反而激增,對此他們很感興趣。為了找出原因,研究人員設計了速食菜單,並架設一家假餐廳。顧客拿到菜單後,必須選擇一項餐點。所有菜單都有標準速食,如薯條、雞塊、附配菜的烤馬鈴薯。

其中有一半的受試者拿到包含健康沙拉在內的特別菜單。結果,當菜單上出現沙拉時,選擇最不健康、最油膩食物的顧客百分比增加了。研究人員發現,同樣的結果也出現在販賣機的零食選擇上。當販賣機中除了有標準的垃圾食物,也有低卡餅乾,顧客反而更可能選擇最不健康的點心(碰巧是裹著巧克力的奧利奧餅乾)。

這怎麼可能?原來這是因為有時候,人的心智對於達到目標的「機會」感到太興奮,以致把這個機會當成了真正達到目標的滿足感。而選擇健康食物的這個目標達到之後,未滿足的目標,也就是即時享樂,便占了上風。此時你感到壓力減輕,不必真的去選擇健康飲食,而且有更強烈的欲望想吃那些令人無法自拔的食物。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儘管毫無道理可言,你還是允許自己點了最容易使血管栓塞、讓腰圍肥胖以及縮短壽命的食物。這些研究引發了公共衛生政策方面的疑慮,因為政策原先規定學校餐廳、販賣機以及連鎖餐廳都至少要供應一項健康食品。除非改變能更徹底,而且所有的食物都做得更健康,否則將適得其反,到頭來人們會比以前做出更糟的選擇。

也許你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容易受影響,你認為自己絕對會比這些研究中容易上當的傢伙更有自制力!要真是如此,你麻煩可大了。那些自認有絕佳自制力的受試者,特別是在食物方面,反而最可能在有健康食物選擇的情況下,選擇最不健康的食物。菜單上沒有沙拉時,只有 10% 自認意志力奇佳的人會選擇最不健康的食物,但是當菜單上有沙拉時,竟有 50% 選擇了最不健康的食物。或許這些人就是因為太相信自己未來一定會點健康食物來吃,便放心地在今天享用薯條。

這顯示了我們在思考未來選擇時所犯的根本錯誤。我們錯誤而且不斷地預期明天做的決定會和今天不一樣。今天就抽這麼一根菸,明天就不抽了;今天不上健身房,但明天一定會去;先把節日的禮品買下,但接下來至少三個月不會瞎拚。

這種樂觀態度允許我們在今日放縱,特別是知道有機會在未來做不一樣選擇時。舉例來說,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讓學生選擇優格或巧克力碎片餅乾。學生得知下週仍是同樣的食物時,有 83% 的人選擇了餅乾。而那些認為只有這週才有餅乾的學生當中,只有 57% 的人選擇了餅乾。

光環效應

研究顯示,點用標榜健康主菜的人,會同時點更讓人墮落的飲料、小菜以及甜點。雖然目標是想變得更健康,但結局是比點一般主菜的人吃下更多熱量。節食研究人員稱此為「健康光環」。由於我們點了健康食物,對自己滿意得不得了,以致對於緊接著的放縱一點都不覺得有罪惡感[1]。此外,我們也視良善的選擇為抵銷放縱的方法,在某些例子中,還真是如此。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以吉士堡搭配沙拉,用餐者便估計這一餐的熱量,比沒有沙拉的吉士堡要少。這根本不合理,除非你相信放生菜在盤子裡,可以像變魔術一般把熱量變不見(看看大家在電影院和餐廳裡點用的食物,我敢說大多數人也相信低卡汽水有類似的熱量抵銷效果)。

真實的情況是,沙拉蒙蔽了用餐者的判斷,給他們一種感覺,讓他們認為正在享用的餐點是良善的。那些帶有光環的生菜在漢堡上灑下了光輝,用餐者也就更有可能低估這一餐所要付出的健康成本。照理來說,節食者應該最了解食物的熱量,卻反而最容易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點了沙拉時,他們預估的熱量就會少算一百卡。

光環效應比比皆是,只要墮落的事物和良善的事物並列時就會發生。例如,研究也顯示,以慈善名義購買巧克力的人,會吃下更多巧克力來獎勵自己的善行。這種助人的捐贈,其光環的光輝灑在巧克力棒上,而自以為是的好心人便大啖巧克力棒,且毫無罪惡感。專愛撿便宜的人撿到了便宜,便覺得自己實現了省錢的美德,結果反而使他們多買了本來不打算買的東西。

有魔力的光環字眼

一九九二年,斯耐克維爾斯(SnackWells)的餅乾狂潮,就是這種道德許可證的最佳案例。節食者一看到包裝上的「零脂肪!」就抵銷了盒子裡邪惡巧克力餅乾的罪惡。控制體重的人被零脂肪光環的光輝所蒙蔽,瘋狂吃掉一整盒高糖份餅乾(好吧,我承認我也瘋過這種餅乾)。醫學研究人員把這種認知混淆以及之後不小心增加的體重,稱為「斯耐克維爾斯症候群」。時至今日,「零脂肪」對那些彈性疲乏的節食者來說,效應或許已不如從前,但是我們也沒有變得比較聰明。

最近的研究指出,我們只是把過時的魔咒換新而已。標榜「有機」的奧利奧餅乾,讓消費者認為這比一般的奧利奧餅乾熱量來得少,也讓消費者認為可以每天吃。姑且把這稱為「綠色光輝」,吃有機食物不只健康,還能保護地球。餅乾的環保特色,抵銷了任何在營養成分上的罪惡。愈是支持環保的人,愈是低估有機餅乾的熱量,而且贊同每天食用,如同節食者最容易受到沙拉搭配漢堡的健康光環所影響。我們愈在乎某一項善行,愈容易忽略「良善的」放縱是如何威脅到我們的長期目標。

響應環保的風險

有多少次,有人請你採取某個簡單的動作來拯救地球,像是改換節能燈泡或攜帶環保袋?基本上,這是為你所使用及過度消耗的能源,以金錢方式贖罪。舉例來說,搭乘頭等艙的旅客對自己所造成的環境影響有罪惡感,就會多給航空公司一點錢,在南美洲種植一棵樹。

以上所有行為,就本身來看,都對環境有利。但要是這些行為,會改變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呢?它們是讓我們相信自己真的關心地球,激勵我們盡量環保?抑或這些良善的選擇成了我們的「環保證明」,不斷提醒我們自己已善盡了環保責任,結果反過來增加對環境的傷害?

我看到一份研究探討環保的道德許可證效應,便對此擔心起來。光是瀏覽銷售環保商品的網站,像是充電電池和有機優格,就會令人對自己感到滿意。然而,為環保盡力的同時,未必表示行為會良善。此項研究發現,真正購買了環保商品的人,更可能在有償測驗中作弊:他們每答對一題,就有錢可拿。這些人從信封取錢時,也比較可能多拿一點。不知為什麼,購買環保商品的善行,竟讓說謊、偷竊這種罪行變得合理了。

即使你不認為開油電動力混合車會讓你變成說謊家[2],這項研究的結果仍令人憂慮。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柯臣(Matthew J. Kotchen)引起了以下關注:小小的「環保」行為,會同時減輕消費者與商人的罪惡感,而容許更嚴重的有害行為。我們或許關心環境,但要在生活型態上做出重大的改變並不容易。想到氣候變遷的巨大規模、能源短缺問題,以及預防災害等必要措施,都會令人感到力不從心。於是,任何讓我們覺得自己已經盡力的作為,我們都會急於接納,然後就覺得可以停止思考這個問題。一旦罪惡感和憂慮消失,我們不再受限,就會繼續平常的揮霍行為。於是,用環保袋反而會讓你買更多、植樹反而讓你旅行更多、改用節能燈泡反而讓你去住更大、更浪費能源的房子。

類似的效應也出現在其他出於好意的處罰政策中。例如托兒所向家長收取晚接孩子的罰款,結果卻發現,晚接孩子的情況反而增加了。家長花錢買遲到的權利,這消除了他們的罪惡感,而由於絕大多數人都情願花一點錢來換得輕鬆,這樣的政策反而允許我們推卸責任。

然而,當人們有機會花錢購買環保物品,來取代有害行為時,例如,根據電費帳單多付 10% 的綠色能源使用費,類似的效應並未產生。為什麼呢?經濟學家推測,原因在於這種環保行為不以減輕罪惡感為主,而是加深消費者對環保的投入感。多付一點錢使用風力或太陽能時,我們會心想,我是那種為地球做好事的人!然後,我們便帶著這種認同感生活,為體現我們的價值、為達成我們的目標來尋找更多方式。如果想激勵他人響應環保,明智的做法是把重點放在加強個人關心環境的認同感,而不是給人機會購買更多把冰帽融化的權利。

註釋:

[1]研究人員也指出,用餐人士很輕易地就接受了主餐的「健康」宣傳。平均來說,標榜健康的餐點實際上比其他主餐含有更高熱量,但卻沒有人提出質疑。

[2]但請注意,油電動力混合車可能會讓你變成差勁的駕駛人。二○一○年一家汽車保險分析公司的報告顯示,油電動力混合車的駕駛人涉及較多的擦撞事故,接到的交通罰單比一般車主多出六五%,里程數也多了二五%。這是一個環保光環許可下魯莽駕駛的案例嗎?很難說。不過,當你誇獎自己買了環保汽車時,千萬要多留意一下時速表。

※ 本文摘自《輕鬆駕馭意志力》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