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的信徒:專訪鍾旻瑞《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
文/陳柏煜;人物攝影/吳翛 Wu René
現在是凌晨四點,我卻再也睡不著覺。窗外不大可能看見流星,因為天就要漸漸亮起來,流星劃過時也會像清水流過浴缸,幾乎難以察覺。已經邁入第三天,訪稿的進度近乎零。過去兩天,我嘗試用兩種方法處理收集到的素材:以繁複緩慢對抗他的簡單輕快、將之寫成小說體例,效果不彰,寫不到三分之一就被我直接銷毀,電腦的惜字亭不斷冒著嘆息的煙。我知道是緊張與焦慮造成障礙,因為是鍾旻瑞,我的同輩中性質和我最相反但天分技術最強勁的對手。我想我必須用最平實的方式介紹這位優秀的作者以及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
儘管他在訪談中屢屢表示自己有「冒牌者情結」,對自己的寫作欠缺自信(他筆下的小說人物們也被大規模感染,自認平凡、普通、是「第二」的命),但事實上他達成令臺灣年輕寫作者都羨慕的成就,包含十七歲的作品就入選九歌的年度小說選、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歷屆最年輕的首獎得主。得了大獎一週後,他也獲得人生第一個書約——已經是三年多前的事了。當時他自認作品質量不夠好,事情就延宕下來。雖然未可知多少第一本書的候選篇目被置換,他表示約莫有半本以上(的量)、寫了七八成左右的半完成品,堆積在電腦硬碟深處。(少了翅膀、推進器或駕駛員的宇宙戰艦棄置在工廠中不見天日。)
這只讓人更好奇,他為我們端出的二十篇小說。它們以故事角色的年齡編排,抹去作品創作的順序,致敬《從男孩到男人:尼克亞當斯故事集》;有趣的是,海明威這一系列以富自傳性色彩的主人翁尼克為核心的小說,非依角色的生命時序寫作。相異於海明威,《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這批可以概略包括在「成長」大主題下的短篇(借〈泳池〉的情節,男人(或其他人事物)教會了少年許多,「天亮的時候」,少年做出決定;他漸漸長大,看見湖裡的恐龍出現),沒有共享一個聲帶的證據,但由於篇目安排以及部分相通的性格設定,讀者很自然的「融會貫通」,閱讀至〈指關節〉的中間,發現主述者是女性時難免驚訝,對我來說是喉頭間一股獨特迷人的異物感。
莫札特游泳
二十篇小說長短落差大,泳池下有深有淺,深的有更多下潛的空間,如〈泳池〉、〈第五次約會的下午〉,淺的可以看到明麗的水花中的光;無論深淺皆維持近乎齊平的品質水平面。鍾旻瑞說,大一後他進入不知道該寫什麼的狀態,於是和美術系朋友合開了粉專「午睡時光機」,他寫適合臉書閱讀長度的極短篇,朋友做插畫,不是太認真經營,完成的數量不多,但原本就打算保送第一本書。畫也一同進來了,我們很幸運,故事像是窗裡看出的風景,畫像美麗的窗花。它們值得珍惜,自從得大獎後,鍾開始接到邀稿,寫短稿的機會愈來愈少了。
深水區幾乎都是邀約之作。即使概念、素材是平時的累積,有些建築也預先動工,但完成每每依靠編輯(特別提及:自由副刊梓評老師)鞭策鼓勵。我問他,皆動輒一萬多字的邀稿(包含死線很緊的雜誌稿)壓力不大嗎?四點鐘還孵不出個鳥來的我,想起他毫不思索地回答:「寫小說對我來說不是太困難的事。」或許是怕鋒芒太露,他後來補上:「散文會花很多時間。」(眼神飄向一旁的幼獅主編大人)
他是怎麼辦到的?就像《阿瑪迪斯》中,薩里耶利在心中問了千百次,為什麼音樂對莫札特如此輕而易舉?(請注意:莫札特的音樂也如此結構穩固、輕盈、容易接納)竊取商業機密般,我謹慎地逼近寫作的實務問題,深怕被看守的警犬發覺。對我來說,最難、最神祕的:素材在哪(前置)、如何組織(工作);我也想知道,為何「簡單」,「簡單」是可以練習的嗎?
素材在哪?鍾旻瑞表示,有時候是一句話,比如〈肉球〉就是在網路上看到,「要不要來我家看貓」,當作約砲的起手式。有時候搬移真實經驗,〈十歲的某個早晨〉並不發生在十歲,而是寫作不久前的早晨才冒出的感受;朋友們輕易就能看出,〈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是哪次花蓮小旅行引起的噴發。更多時候素材是核心的場景。「但我沒有記下來的習慣。伍迪艾倫說,不夠好的就不會記得……嘿,等你老一點再說這句!」看起來古意的他,難得狡黠露出。「我只是單純沒有習慣。」
※ 本文為節錄,摘錄自《幼獅文藝 09月號/2019 第789期》;作者/幼獅文化,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