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百無聊賴,這生存的巨大焦慮 ——崔舜華談尉天驄的《到梵林墩去的人》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先是2011年買了尉天驄先生的作品《回首我們的時代》,再是2014年買了《荊棘中的探索》,後來好幾次在臉書上留意到允晨文化發行人志峰探望車禍臥床休養的尉老。

有幾篇還不只讀一次,文中呈現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極其豁達地面對遭逢意外的命運,幽默、機智而溫暖。

因此,當詩人舜華提出的書單是尉老的小說作品集《到梵林墩去的人》時,我既驚喜又再次相信有書之神的存在。祂會默默地將書與人在某個時刻串接起來。

舜華談了尉老在她於政大就讀時對她的理解與照顧,談了尉老年輕時身處的文學青年對學習與創作醒覺的年代,也談了這部收錄尉老十三篇小說創作作品集的其中三篇:做為書名的〈到梵林敦去的人〉的人、〈大山〉和〈微雨〉。

誰要去梵林敦?為什麼要去梵林敦?梵林敦是什麼地方?我們不知道它確實存不存在,但若它是一個地方,象徵了什麼,張舉了什麼?

一個年輕人要向一個荒涼小鎮中售票亭裡的老人,買一張到梵林敦去的票,他無論如何要離開這個如廢墟一般髒亂、破敗的鬼鎮,前往心心念念的梵林敦。

然而老者給了無數次的回覆都是不知道梵林敦在哪裡,沒有班車通到那個地名,反而一再慫恿催促他去找某某人和某某人和某某人,他們將帶他到一個充滿光燦、糖與蜜的應許之地。

但是那些人何在?那個應許之地又在哪裡?

通篇對話勾勒出平行世界般的荒謬情境,似乎傳達出新與舊、老者與年輕人、過往與現今,此刻與未來,各種渴望與憧憬的乖離。

尤其是最後一幕,戲劇化的中止,彷彿宣告一切徒勞,可是,難道沒有「然後」嗎?

這個「然後呢」便是對讀者的叩問,響至將近五十年的今日,以及未來。

我們讀了,我們叩問自己,而這正是讀者最大的收穫。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的「經典也青春」,甫出版散文集《神在》的詩人詩人崔舜華,領讀尉天驄的短篇作品集《到梵林墩去的人》。

收聽本集節目:


▶︎▶︎▶︎免費訂閱經典也青春 Podcast。名家領讀,經典隨身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