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場救星:向學生或聽眾提問的五個要訣
「提問」在各種互動教學和討論不可或缺:講師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思考、討論並回答,藉此讓學生複習內容、練習思考和表達,或者確認學習效果。然而,有些講師越來越不情願問學生問題,因為他們經歷過太多提問之後的冷場。以下,我提供自己常用的五個技巧,這些技巧運用得當,能讓提問更順利,達成講師想要的教學效果。
1.確認發問的目的
首先,講師要問什麼問題、如何問,這是取決於這個問題在課程裡要實現什麼功能。講師發問常見的功能有:
- 確認學生狀態。有時候講師需要知道學生有沒有跟上進度,或者知道學生對特定議題的看法,如此一來才能決定接下來要怎麼調整講課內容。
- 邀請學生表態,讓學生彼此知道彼此的看法。
- 邀請學生思考,來達到練習或複習的效果。
- 鋪梗,讓講師自己能順著繼續講課。
- 提醒大家講師還活著。
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問法,例如,「邀請學生表態」通常可以只用選擇題搞定,但「邀請學生思考」通常需要開放式問題,或者在提出選擇題之後,請學生說明自己為什麼那樣選。
不同的問法需要不同技術來讓功能正常發揮。例如,「邀請學生表態」的選擇題,把選項講得緬靦一點比較容易得到結果,想想看,下面哪個會得到比較多舉手:
- 「有些人認為,殺人者死,所以國家必須要有死刑,覺得這個想法錯誤的請舉手」
- 「有些人認為,殺人者死,所以國家必須要有死刑,覺得這個想法有點奇怪、不太對的請舉手」
又例如,「確認學生狀態」的問題,若內容敏感羞恥,可以請大家閉眼睛舉手:
「請大家閉上眼睛喔,好,現在還沒退柯文哲讚的人可以舉手了」
以下我們以開放式問題為例,來談談講師問問題時常用的技術。當中部分技術也可用於選擇題。
2.發出明確的提問
要學生回答問題,講師必須「發任務」發得很清楚,讓學生知道接下來輪到他們反應了。有些講師的言語習慣曖昧,學生搞不清楚講師是真的在問問題,還是只是在自言自語或者使用設問法,這不但會讓學生當下無所適從,也會減損學生後續跟講師互動的意願。
要明確的發任務,講師可以用這些句子:
- 「我想請大家想想看這問題」
- 「有沒有人能幫這情況舉一個例子?」
- 「我們花一分鐘想一下這個問題好不好,你可以跟旁邊的人(小組)討論,有想到什麼就舉手」
如果你搞不清楚怎樣的句子夠明確,一個簡單的判準是,如果你要別人做事情,你的句子裏面就要提到他們,看一下上述句子的「大家」、「有沒有人」、「我們」、「你」、「旁邊的人」。
3.問出適合回答的問題
講師問問題之後,通常希望學生能把心力放在思考好答案上。因此講師需要把問題內容描述清楚,讓學生知道自己該回答什麼答案。例如:
劣:「朱家安和朱宥勳的兄弟關係如何?」
尚可:「朱家安和朱宥勳誰是哥哥?」
優:「朱家安和朱宥勳誰是哥哥?提示:朱家安」
就像一般講課的內容一樣,講師應該避免歧義、模稜兩可的問題。
此外,如果講師希望用開放式問題讓學生自由思考,有理由使用中性詞彙描述問題,避免預設立場。學生多半有傾向去「猜老師想要的答案」,這種傾向可能會讓開放式問題比較難達到效果,想想看,下面哪個問法鼓勵學生說自己反對同性婚姻?
(X)「難道同志想結婚我們就要讓他們結婚嗎?」
(O)「這社會該通過同性婚姻嗎?」
4.提供足夠預期
有一些資訊可以在發任務的時候釋出,避免誤解,也讓學生安心。讓學生安心的好處,是他們可以把精神集中在思考問題,而不是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 你有X秒可以想問題。
- 這個問題有標準答案。
-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現場的每個人意見可能不同。
- 你回答之後有可能需要為自己辯護。
- 你回答之後不需要為自己辯護。(這特別適用於大家可能對自己的立場沒把握的時候,可以增加回答意願)
- 這個問題很簡單,兩秒鐘之後我點人回答。(有時候問題很簡單但沒人願意回答,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講師怎麼可能問這麼簡單的問題,可能是我聽錯了」)
- 這個問題滿難的。(有時候特別強調問題難,可以激起挑戰心增加回答意願)
5.等時間過去
開放式問題需要給一段待答時間,也就是從問題問完,到學生開始回答之間這段時間。如果班上沒有建立私下或小組討論的習慣,待答時間的沈默會令人有點尷尬。有些講師會把這種尷尬誤判成活動失敗的跡象,因此縮短待答時間,而這可能讓學生失去他們需要的思考時間。
要避免尷尬,或者協助大家忍受尷尬,講師可以:
- 讓大家明確知道待答時間(「給大家一分鐘想一下」)。
- 裝作跟大家一起想的樣子。
- 參考〈冷場救星:學生或聽眾發言卡住怎麼辦?〉。
值得注意的是,講師需要提醒自己,思考需要時間,不是所有學習過程都看得見,待答時段的沉默是正常的。